中药学 0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白 芷 白 芷 1.祛风散寒:用于风寒表证。如九味羌活汤 (颗粒)。 2.通窍止痛:本品辛散温燥,芳香上达,善散阳明经风寒湿之邪,通鼻窍,止疼痛。 (1)阳明经头痛(前额痛)。 (2)牙痛。 (3)鼻渊头痛。 (4)风湿痹痛。 3.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痛。如仙方活命饮、透脓散。 4.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为治带下病的 常用药。 尚有祛风燥湿止痒、消斑除臭之功,外用治瘾疹、湿疹、白癜风、面部色斑、狐臭等皮肤病。 细 辛 细 辛 1.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芳香,性善走窜,散寒力强,能外散表寒,内除里寒,并有良好的通窍止痛作用。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 (2)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3)血虚经脉有寒证。如当归四逆汤。 (4)头痛、鼻渊、牙痛、风湿痹痛等证。 (5)中恶或痰厥所致的卒然神昏窍闭.如通关散。 表寒证、里寒证都可用。 2.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停肺之咳喘证。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古人指出:细辛不过钱,过钱令人闷死。本品用量不宜过大。 细辛有毒,用量过大会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死亡。现代研究显示,其主要有毒成分为黄樟醚,久煎易被破坏,细辛入汤剂,即使用至15g,如果煎煮时间达到20分钟,也不会出现中毒反应。但是如果入丸散剂,则不宜超过3g。为安全起见,现在临床入汤剂常用量为5g。 苍 耳 子 辛 夷 苍耳子与辛夷功用对比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治疗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苍耳子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辛夷入煎 剂传统宜包煎,但现在临床上常不包煎。 葱 白 葱 白 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轻证。如葱豉汤。 2.散寒通阳:阴盛格阳证。如白通汤。 3.散结通络下乳(外敷):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疮痈肿毒。 胡荽与柽柳功用对比 共同点:解表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不同点:胡荽能健脾消食,用于胃寒食积。柽柳可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兼驱邪宣肺、止咳平喘,治外邪闭肺,肺失宣降的咳窜喘。 功效:祛风散寒,宣痛鼻窍,化痰止咳。 应用: 1.风寒头痛,鼻渊鼻塞。 2.湿疮肿毒。 3.寒痰咳喘。 注意: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 鹅不食草 (辛凉解表药) 本节药物性味辛凉,归肺、膀胱经和肝、胃经,发汗解表作用较缓和,主治外感风热表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有的药物兼有清利咽喉,透疹、明目、止咳作用,用于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风热目赤、风热咳嗽等证。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 荷 薄 荷 1.发散风热:本品辛凉轻清,气味芳香,质轻上浮,入肺经,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 (1)风热表证 (2)温病初起 如桑菊饮、银翘散。 2.清利咽喉:有清头目、利咽喉作用,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如薄荷汤。 3.透疹解毒:有宣透疹毒作用。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等证。如逍遥散(丸)。 用法:后下。 牛 蒡 子 牛 蒡 子 1.发散风热,利咽散结:用于风热表证,咽喉肿痛。如银翘散、牛蒡汤。 2.宣肺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如竹叶柳蒡汤、透疹汤。 3.解毒消肿:用于痈疮肿毒,痄腮,喉痹。如瓜蒌牛蒡汤、普济消毒饮。 本品兼能通利二便,故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 蜕 蝉 蜕(蝉衣、蝉退) 1.发散风热;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 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疗哑。 (1)风热表证。 (2)温病初起。 (3)风热上攻所致的咽痛音哑。如海蝉散。 2.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如透疹汤、消风散。 4.退翳明目:本品性寒入肝经,能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用于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翳障。如蝉花散。 3.祛风止痉:本品能息风止痉,凉肝定惊。 (1)小儿惊哭,夜啼。如止啼散。 (2)小儿急热惊风。 (3)破伤风。如五虎追风散。 桑 叶 桑 叶 1.发散风热;本品质轻气浮,入肺经,长于 疏散风热。 (1)风热表证 (2)温病初起 2.润肺止咳:本品归肺经,苦寒清肺热,甘寒润肺燥,常用于肺热燥咳。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常与菊花相须为用。 如桑菊饮、夏桑菊冲剂。 3.平肝明目: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作用。 (1)肝阳上亢所致的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