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doc

发布:2017-05-04约2.8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学案 学习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自主学习 一、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阅读15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分科考试)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隋炀帝) 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过渡讲解:科举制建立之初的隋朝,选拔的人数不是很多。后来,经过唐初几位皇帝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二、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阅读16页课文和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 1、唐太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扩充国学规模) 2、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获益者。) 3、武则天怎样发展科举事业?(开始实行“殿试”,在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应举者。) 4、唐玄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把诗赋列入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八次亲自“殿试”应举者,录用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5、结合第16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填充)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有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6、学生阅读16页小字部分“唐玄宗处理‘曳白’者”和15页导入框“李昂羞李权”的故事,思考回答:这两件事说明科举制度讲究什么原则?(公平,真实。) 过渡讲解:因此,科举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学生根据18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好)为什么?(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后来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2、学生阅读18-19页课文,按19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它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用功读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3、学生阅读19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认真攻读儒家经书,防止传抄错误。) 4、学生按18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有理吗?(他这些话不妥。因为熟悉朝廷事物和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并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5、学生根据17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用人制度、教育事业、文学艺术) 合作探究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C.隋炀帝时   D.武则天时 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诞生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秦朝 3.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在(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C.唐玄宗时 D.武则天时 4.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 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 清朝 C.900多年 元朝D.1300多年 清朝 6.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隋炀帝——分科考试 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