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美学中的文化构成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美学中的文化构成分析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分院 710056
摘要:建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甚至不同建筑师对建筑美学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建筑的美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对建筑设计的美学构成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学;色彩性;整体性;和谐性
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它遵循艺术作品普遍的美学规律,但建筑艺术也有它相对独立的美学原则,其中根本的法则是多样统一的法则。然而建筑美的根本法则毕竟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建筑创作,建筑之美并非哲学家康德所说的那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进行判断”的纯粹美,建筑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
1建筑美学中的色彩性
建筑在造型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各种各样建筑材料的理??组合,建筑材料都具有一定的色彩和质感,因此建筑色彩也就可以看作是建筑整体及其构成元素的一种视觉上的特殊属性,它的构图原理与建筑形体的构图原理在理论上是相同的。当然,在造型过程中,色彩首先要服从形体的构成关系,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色彩在所有造型中是最易于创造气氛和传达感情的要素,因此,巧妙而合理地运用色彩,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色彩在造型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统一造型。首先确定建筑的主色调,小面积而明度、纯度均较高的色彩用于重点处理,从而形成统一而富变化的建筑整体;(2)加强造型。可以利用色彩的冷暖、明度和纯度的对比,增强建筑的主体感和空间感,从而加强建筑形象的感染力,如北京的故宫,其整体的色彩给人以恢宏庞大的气势;(3)丰富造型。有些建筑由于功能单一或受其它因素制约,造型单调呆滞,但是通过色彩的细致刻划,就会弥补造型上的不足;(4)光、色造型。五颜六色的光线照在建筑形体或建筑空间内,往往会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
2 建筑美学中的整体性
建筑的美首先还是在于其整体性是否足够。赖特说,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认为,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论,必须以一种有机论和生态平衡论取代人是“宇宙之精灵,万物之灵长”这种人类优越性。人类到了重新认识自己在宇宙中位置的时候了,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保持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协调。白色派领袖迈耶把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作为一种终极追求,他在谈到盖迪中心的创作是曾表白,多年来他一直孜孜追求的,就是在自己的建筑中重构古代建筑中那种建筑与环境互相生成、互相融合的方式。建筑的审美考量必须考虑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建筑与建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还得考虑建筑与人类的未来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我们回到建筑设计的原点,建筑之美最终体现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在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时,在建筑的形式的美感与建筑深层含义的关系上背离了建筑基本的原则和含义。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给当代建筑师的创作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建筑师应该冷静的反思当代中国的切实的需要。我们要重新认识建筑设计的价值,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最基本的建筑原则:经济、使用、美观。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构成了建筑学上特定的文脉,它对建筑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文脉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属性是丰富多彩的。法国伟大的建筑大师柯西布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道,构成我们现在生活的那些多方面的因素--经济的、社会的、工业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都会强制我们去发展,不管愿意与否,都在表现我们自己的文化,恰恰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建筑师,我们所作所为、或好或坏、或因循或创造,基本上都是文化的罗网对我们施加影响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很多建筑作品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古希腊的神庙、巴黎圣母院、悉尼歌剧院、美国的摩天楼、中国的园林等,都是特定文脉环境里的杰作,不但符合建筑美的基本法则,还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文化。
建筑本体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导致不同样式的细部出现,反过来细部形体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特征与几何特性,也同时赋予细部以象征性,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及其环境。就建筑整体而言,它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秩序来形成一个体系,从上至下来组织建筑整体与局部的的关系。
3 建筑美学中的和谐性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写道:“ 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再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因此,要使一座建筑获得美感,首先要注意到它的完整性,就是说,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