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生物分布、种类及关系课件.ppt

发布:2016-12-18约4.07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生物约有10万种,有人估计目前已知的种只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20%,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物种最多的一类。微生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仅开发利用了已发现微生物种数的1%. 1、土壤 2、水中 3、空气 4、人体 5、生产环境 (二)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拮抗作用:生物屏障 ① 改变pH:抑制外来菌 ② 占位性保护作用:生物膜 ③ 争夺营养 ④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营养作用 代谢:蛋白质、糖、脂肪、 胆汁、胆固醇 合成:维生素 乳酸杆菌 3、免疫作用 Ag Ab 4、抗癌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 (四)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 由于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措施:停用原来的抗生素 微生态制剂(酪酸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等)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 分类单元 微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依次为界 (kingdom) 、门( phylum 或 division)、纲 (class) 、目 (order) 、科 (fami1y) 、属 (genus) 、种 (species) 。 具有完全或极多相同特点的有机体构成同种。性质相似、相互有关的各种组成属。相近似的届合并为科。近似的科合并为目。近似的目归纳为纲。综合各纲成为门。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 此外,每个分类单位都有亚级,即在两个主要分类单位之间,可添加“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等次要分类单位。在种以下还可以分为亚种、变种、型、菌株等。 1.“种”(species)的概念 关于微生物“种”的概念,目前看法不一。 微生物的种可以看做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该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其具体代表,此典型菌株就是该种的模式菌株(type strain)。 2.亚种 (subspecies) 的概念 当某一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又区分成新种时,可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即亚种。 亚种是细菌分类中具有正式分类地位的最低等级。 3.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 通常表示能用某些特殊的特征加以区别的菌株类群。如型、菌株等。它们的提出和使用均不受“国际命名法规”的限制,同时也不具有正式的分类地位。 ① 型(form) 作为若干变异型的后缀。 如以生物变型 (biovar) 表示特殊的生化或生理特征;血清变型 (serovar 结构的不同;致病变型 (pathovar) 表示某些寄主的专一致病性;噬菌变型 (phagovar) 表示对噬菌体的特异性反应;形态变型 (morphovar) 表示特殊的形态特征等。 ② 菌株(strain) 菌株, 品系 (病毒中则称毒株或株),主要指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即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纯培养物 (pure culture): 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培养物。 从自然界分离纯化所得到的纯培养的后代,经过鉴定属于某个种,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土壤和其他生活环境,它们总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异。这些单个分离物的纯培养的后代称为菌株。菌株常以数目、字母、人名或地名表示。得到分离纯化而未经鉴定的纯培养物的后代则称为分离物(isolates)。 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命名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按国际命名法命名,即采用林奈氏 (Linnaeus) 所创立的“双名法”。 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scientific name)都由前面一个属名(generic name)与一个种(名)加词(specific epithet)两部分组成,书写时排成斜体或正体加下划线。 属名在前,用以描述某微生物主要特征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字首字母要大写,由微生物的构造、形状,或科学家名字而来。其词源可来自拉丁词、希腊词或其他拉丁化的外来词,或以组合方式拼成。 种加词在后,用以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均小写,来自微生物的色素、形状、来源、病名或科学家姓名等,与属名一样,也由拉丁词、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 原核微生物伯杰氏分类系统 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很多,目前较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分类系统是美国的《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 (Bergey ′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简称“手册” ) 。“手册”自 1923 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