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1 我国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关系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通常分布于都市圈或度假区周边,多位于城郊、乡村区域,是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将观光旅游、生活体验、农业生产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型产业。作为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目的、服务为手段、城市游客为目标,将旅游和农业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需要融合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在国内尚属于新兴行业,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潜力大、前景广的特点。
1.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
传统农业是我国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相比具有较多不足,例如:生产效率低、农业附加值低、管理水平低、浪费劳动力、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市场信息不畅通。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虽然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关系
休闲农业的发展通常依附于传统农业或现代化农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休闲农业发展于传统农业之后,其中大量留存并融合传统农业的设施和生活、生产方式,使参与者得到体验的同时了解到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与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化[1]。随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开展运营管理,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农业附加值,还能为参与者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
休闲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
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中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出现在台湾地区,20世纪70年代台湾大力扶持休闲农业发展,逐渐显现规模。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首先开展荔枝节,逐渐从最初招商引资为目的的节庆转变为市民参与的采摘节,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农家乐、度假村为代表的乡旅形式大量涌现,乡村旅游得到快速推进。2001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农村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并公布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2002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对农业旅游的规范化提供依据。2017年,农业部发布《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作为我国首部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目的加快、加强、推进休闲农业的建设。2016年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中再次提及推进创意休闲农业。这标志着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将会在今后达到新的高度。
2.休闲农业在国外的发展
国外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观光阶段、度假阶段、租赁阶段。
萌芽阶段
20世纪初为休闲农业的萌芽阶段,在当时没有特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建筑,参与者只是单纯地到农民家食宿休闲并参与相关农业活动,欣赏田园风光,借此离开城市的喧嚣,在乡村安静舒缓的氛围中得到放松。
观光阶段
20世纪中后期为休闲农业的观光阶段,这不仅仅是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逐步出现了以观光为职能的观光农园、观光牧场,它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与乡村的农业生产与农业作物想结合进行经营管理,是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融合与交叉。
度假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度假模式已无法满足大量人口的涌入,场地管理经营者在场地内大量建设用于休闲、娱乐、养生、住宿的度假类建筑与设施,丰富并扩展了场地内的度假功能[2]。
租赁阶段
租赁阶段属于新型的经营模式,目前主要出现在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少数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管理者将大块的土地划分成小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者团体,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管理,在使参与者体验性增强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增加盈利的同时拥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休闲农业的运营方式与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大中型城市和景区为依托,农业为载体,但在休闲内容中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和田园风光,而需要将生活方式、文化体验融于其中。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个体经营型,按照其开发模式可分为乡村田园型、农家乐型、科普教育型、民俗风情型等。
运营方式
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负责出资组织农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区环境,搭建平台并出台相应互利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個体入驻项目区进行项目运作,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科学的休闲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效益。
集体经营型是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统一规划的优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