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 冠心病.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定 义 冠心病(CHD)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心病发病因素 多因素所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多因素即为危险因素 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两大类: 不可控制性:冠心病基因?(家族史)、性别、年龄 可控制性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 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变过程 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LDL与动脉粥样硬化 LDL颗粒小,可透过内膜,进入动脉内皮下层。 巨噬细胞摄入LDL,变成泡沫细胞,后者融合并破裂,释放出大量胆固醇,构成粥样斑块核心(脂质池)。 机理假说: 泡沫细胞堆积 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变过程 冠心病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患者从青少年即开始有血管壁的脂肪条纹形成,至40岁左右病变的血管逐渐明显变窄,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并可能发生出血、溃疡、血栓等改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 因果性危险因素的确立 相关性强:相对危险度(RR)>2;或比值比(OR)>3 有剂量-效应关系 时相顺序确切 生物学依据充分 不同的研究中,结论一致 真正源于人体试验 总脂TG TG=所有血浆脂蛋白中所含的甘油三酯之总和。但主要在CM和VLDL (CM和VLDL统称富含TG脂蛋白)中。 富含TG脂蛋白与AS CM颗粒太大,难直接通过内膜进入动脉内皮下层。 VLDL残粒或 IDL有可能进行动脉内皮下层。 CM和VLDL很可能是间接地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HDL-C低,sLDL增多,促血凝…. 胆固醇 胆固醇=血浆中总胆固醇(TC): 各类血浆脂蛋白中所含的胆固醇之总和。通常, TC = LDL-C + HDL-C + VLDL-C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诸多 但目前只证实胆固醇升高符合上述6点。 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研究资料表明,全球每年死亡的4000余万例(发达国家1200余万发展中国家2800余万)中有1000多万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各占一半。 临床主要表现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分为五型 临床主要表现 1、隐匿型 此型患者无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或有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改变,又称无症状性冠心病。 多在体检的时候发现 临床类型及主要表现 2、心绞痛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短暂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 多见40岁以上男性 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季节变化、阴雨天气 临床类型及主要表现 3、心肌梗死 此型病情危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患者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死亡率很高 临床类型及主要表现 4、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心肌缺血引起心肌逐渐纤维化 表现: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或)心律失常。 5、猝死 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 一级预防:防止动脉硬化 二级预防:确诊后防止心血管意外 早期一级预防试验:1960-1990 冠心病搭桥 冠心病搭桥 冠心病搭桥 冠心病搭桥 基本目的: 降低 LDL-C,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危险性。 降低 LDL-C对冠心病事件和总死亡率的影响 一、限制总能量,保持适宜体重 现代研究表明,低能量饮食可以有效延缓衰老进程,减少自由基的生成,降低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二、合理膳食结构 蛋白质——0.8~1g/Kg,占总能量15% 用豆浆替换低乳制品 每周2个全蛋 鱼类每周3次,150-200g/次 脂类——占总能量20~25% 限制饱和脂肪酸,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P/S值可达1~1.5。 胆固醇入量限在300mg以下 二、合理膳食结构 碳水化合物:总能量50-60% 各类杂粮为主 多食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的食品 矿物质和维生素充足 三、补充抗氧化剂,抑制LDL-C被自由基攻击,降低血管粥样硬化的可能性。 五、戒烟限酒 六、心肌梗死的的营养治疗 急性期、慢性期 七、心力衰竭的营养治疗 减轻心脏负荷,控制总能量 限制钠盐,减轻钠、水潴留 减少胃肠胀气,勿过饥过饱。 “脂质革命” 了解各类血脂异常在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充分认识调脂治疗的主次。 熟悉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正确应用降脂药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