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逆境生理要点.ppt

发布:2016-03-25约3.98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2早春北纬40°区域极端低温 地球哀鸣威胁人类?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蔓延 (五)森林锐减 (六)土地沙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 (九)海洋污染 融冰伤害:突然升温,冰晶融化,胞壁易恢复原状,原生质体来不及吸水膨胀而被撕破。 渗透调节物质:无机离子(K+、Na+、 Ca2+ 等)、蔗糖、甘露醇、山梨醇等和偶 极含氮化合物(如脯氨酸、多胺和甜菜碱等) 。 4.渗透调节:逆境下,提高或降低细胞内渗透 调节物质浓度,导致吸水和失水,适应逆境。 5.脱落酸(胁迫激素、应激激素、逆境激素): 逆境下,植物体内 ABA含量增加。 四、植物对逆境的交叉适应 (重点) 植物经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其它 逆境的抵抗能力,即植物对逆境间的相互 适应作用。 交叉适应的作用物质:ABA 。 直接使用ABA或施生长延缓剂和抑制 剂间接提高ABA含量,增加植物抗性。 五、植物抗逆性的获得与信号转导(自学) 第二节 寒害生理与植物抗寒性 寒害:由低温引起植物伤害的现象。 寒害包括冷害和冻害。 抗寒性:植物对低温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 (一)冷害的概念与症状 冷害:0℃以上低温对植物所造成的 危害。※ 根据对冷害的反应速度将冷害分类: 直接伤害:植物在一天之内出现伤斑 及坏死,禾本科植物出现芽枯、顶枯等。 间接伤害:植株形态在几天之后出现 组织柔软、萎蔫。 一、冷害生理与抗冷性 (二)冷害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3.光合作用减弱 1.细胞膜系统受损 2.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水分平衡失调。 4.呼吸速率大起大落 5.物质代谢失调,分解大于合成。 第一步是膜相变,第二步是因膜损坏引起代谢紊乱,严重时导致死亡。 (三)冷害的机制 冷敏感植物受到冷害时,膜脂由液晶相变为凝胶相,膜出现裂缝,透性增大,细胞内溶质外渗,破坏离子平衡。酶受破坏,分解大于合成。 冷不敏感植物遇零上低温时,去饱和酶将膜中饱和脂肪酸转化为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膜脂的相变温度,维持膜的流动性,使植物不受伤害。 4.选育抗冷品种: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和杂交育种。 1.抗冷锻炼:提高喜温植物的抗冷性。 3.合理施肥:低温来临前,适当多施P、K 肥,少施或不施速效N肥。 2.化学诱导:施用ABA、油菜素内酯等提高 植物抗冷性。 (四)提高植物抗冷性的途径 二、冻害生理与植物抗冻性 冻害:冰点以下的低温使植物组织内 结冰引起的伤害 。※ 抗冻性:植物对零下低温的适应能力。 (一)冻害的类型及危害 ※ 1.细胞间隙结冰(胞间结冰)伤害:温度缓 慢降到冰点以下,使胞间结冰,造成原 生质脱水、机械损伤、融冰伤害。 2.胞内结冰伤害:温度骤然降到冰点以下, 胞内胞外都结冰,造成机械损伤,导致 代谢紊乱和细胞死亡。 冻害的症状:叶片像烫伤,细胞失 去膨压,组织变软,叶色变褐,严重时 导致死亡。 (二)冻害的机制 1.膜伤害假说:结冰引起膜系统损伤,使 膜选择透性丧失,细胞内物质大量外渗, 膜相变使膜上酶因游离而失活,光合磷 酸化和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形成明显 下降,代谢失调,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2.巯基假说:结冰使原生质收缩,蛋白分 子靠近,相邻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解 冻时二硫键保留,肽链的空间位置改变、 蛋白结构破坏,引起细胞伤害和死亡。 (三)提高植物抗冻性的途径 1.抗冻锻炼(低温驯化):霜冻来前,缓慢降 温,使植物逐渐完成适应低温的一系列代 谢变化,增强抗冻能力。 2.化学调控:用多效唑、矮壮素提高树木、 小麦和水稻及油菜等的抗寒性。 3.农业措施:选育抗寒品种,适种、培土、 增施磷钾肥、熏烟、冬灌、盖草、地膜覆 盖等保护植物、预防寒害。 三、植物对低温的适应性及信号转导 抗寒锻炼: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 列的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 逐渐加强的过程。※ 植物适应冬季低温的方式:种子( 一年生植物)、地下的延存器官(多年 生草本)、休眠芽和落叶(多年生木本)。 (一)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变化 如拟南芥在1-5℃5天后,可在-8~-12 ℃条件下存活。 * * 第十三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学习和研究逆境生理的重要性 1、探讨逆境下植物存活或死亡的原因  2、采取适当措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  2010春 冷空气影响烟台 08年南方受冻害的油菜 2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