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因素调查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摘 要:以29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学习自我效能感及三个相关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在学习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有显著差异;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各因子间存在显著关联;掌握―趋近能极其预测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关键字: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
自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后,很多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确认: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能力的信念,对学生目前与将来的学业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是个体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研究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及相关因素,并对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行有效指导与干预有重要意义。
现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家庭教养方式、学业归因、目标设置、学习兴趣、学习和考试焦虑、自我调节这些重要的学习变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且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有一定出入,特别是学习效能感与四分成就目标之间。本研究希望就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其三个相关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四分成就目标)进行探究,为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正确养成提供实践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工具
本调查中用到的问卷有:《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边玉芳,2003)《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岳冬梅等,1993)《多维度多归因量表》(Lefcourt等,1979)《四分成就目标量表》(刘惠军,2003)。以上四个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本调查选取了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初一、二年级的共计295名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四个量表为一份,共发放295份,有效回收284份,有效回收率96.3%。
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初一、初二年级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进行了三个角度的数据分析:
(1)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四个量表间的差异比较;
(2)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的四个量表间的相关分析;
(3)分别对学业优良与不良学生,以学习效能感为因变量,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
1.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的差异分析
注:F1――父亲温暖理解;F2――父亲严厉惩罚;F3――父亲过分干涉;F4――父亲偏爱被试;F5――父亲拒绝否认;F6――父亲过度保护;M1――母亲温暖理解;M2――母亲过干涉、过保护;M3――母亲拒绝否认;M4――母亲严厉惩罚;M5――母亲偏爱被试。(下同)
注:*p0.05,**p0.01,***p0.001(下同)
可知:(1)学习效能感、基本能力感、控制感、母亲温暖理解、学业能力归因方面,学业优良的中学生极其显著高于学业不良的中学生;(2)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学业背景归因、成绩―回避因素上,学业不良的中学生显著高于学业优良的中学生。
2.学业优良与不良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的相关分析
在学习自我效能感及两个分量表(基本能力感、控制感)与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各纬度存在下列主要相关关系:
(1)学业优良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学业努力归因、学业能力归因、成绩―趋近、掌握―趋近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学业运气归因、学业背景归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学业优良中学生的基本能力感与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学业努力归因、学业能力归因、成绩―趋近、掌握―趋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母亲过干涉和过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学业运气归因、学业背景归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学业优良中学生的控制感与母亲的温暖理解、学业努力归因、学业能力归因、掌握―趋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学业运气归因、学业背景归因、成绩―回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学业不良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父母养育方式、学业归因、成就目标方式间相关:
(1)学习效能感与父母亲的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学业努力归因、学业能力归因、成绩―趋近、掌握―趋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学业运气归因、学业背景归因、成绩―回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基本能力感与母亲的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学业努力归因、学业能力归因、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掌握―回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严厉惩罚、父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