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孔孟心性之学比较及其现代意义.doc

发布:2018-10-27约2.4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孟心性之学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人与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性善与恶的人性论贯穿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始终。其中,孔子的观点开启了对心性观的讨论,而孟子的性善论则完善了心性观的发展。这些对心性观的探讨为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提供了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   【关键词】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性善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97-01   古代先哲们大多以治国安邦为目的,高度重视人性与人伦之道,因此对于人民百姓的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感化变成了要重点实施的项目。   一、孔子的人性观   (一)基本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人性相近   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独步一时,在吸收和改造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人性相近的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就是说: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之所以出现差异,是在于习,即习染、习惯、习俗等后天环境的影响。   (二)并未直接论述人性的善与恶,强调后天的人有善、恶之分   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基础之上,孔子也提出了人虽然是性相近也,但是后天的人并非完全平等,而是有等级之差,愚智之别的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可见,孔子眼中的上智与下愚含有善与恶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人是有善恶之分的:君子、仁人为善,小人、愚人为恶。当然,天生的善人和天生的恶人都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的人是性相近也,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习染不同而相远。由此可见,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讲人性的善与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开创了人性探讨的先导,推动的人性论的思潮。其后,性相近也开启了孟子的性善说之发端,习相远也则直接影响了荀子的性恶论的观点。   二、孟子的人性观   (一)提出背景   战国时期,孟子率领自己的游说队伍,扛着浩然之气的大旗,反对纵横俾阖的学说,抗拒杨朱墨翟,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义思想。司马迁对《孟子》如此描述: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在这一时期,人与人性的问题逐渐被哲学家所关注。在各学派的争论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观点。《孟子·告子上》有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则据此集中攻击告子的人性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性善学说。   (二)孟子的性善论   1、基本思想:对人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强调人性为善   告子曰生之谓性认为人生来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与恶是经过后天的社会环境的教育而形成的。孟子则认为:天生万物皆有性,但是单性各有殊异,惟人之性与善俱生,此所以异于犬牛者。同时,孟子进一步完善他的论述:首先,他肯定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就是说,人与禽兽相异的地方很少,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其次,他进一步论证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就是指人若是没有接受教育便会和禽兽相差无几。   2、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重视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   孟子以尧、舜、禹、汤、文王、孔子作为自己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并且把理想人格分为六种境界 。①孟子对人性的独特的定义引导了其仁政的思想。他将这些道德属性归结为人性并扩而充之,提出了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正是由于人的与生俱来的资质,因此人可以使性善,但是人的品德之所以有所差距,是因为有些人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缘故。   三、孔孟心性观点的当代教育意义   (一)先天的人人平等   孔子强调性相近而,孟子说 人皆可以为尧舜,认为既然人性为善,那么所有的人不管是天子还是奴隶,他们生来都是善的,在人性的平台上他们并无区别,所有人在心性的本源上一律是平等的。这种人之最初是平等的,而后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获得高尚的道德的心性观,能够帮助青年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摆正自身位置,使得修养不够突出的学生能够摆脱自卑的、技不如人的思想,让其相信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肯定能够有所进步、获得成绩;使得现实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能够明白道义上的平等的重要意义,借此以摆正一部分以金钱至上为观念的官二代、富二代的优越心理,使其改正自身不正确的心态,通过学习和自身道德的扩充以达到真正的善的高境界。   (二)后天的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人要通过礼乐教化修成仁,孟子的性善,其内涵是指人的道德观等社会属性需要后天的扩充涵养。他们都认为教化是引导人向善的力量,他们的心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