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不同类型地区公路线路的特点 平原微丘地区选线 选线要避开穿越村庄,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居民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靠近河岸线设线, 通过低洼及排水不畅地段时,要保持填方高度小,但需要有离地下水1米以上的距离,保证地基稳定; 与铁路和其他公路,以及河流相交时尽量使交角接近90度,最小不能小于45度,以保证安全。 (1)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固性。 (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保证今后养护和运营费用最经济。 (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筑路材料供应方便,便于施工和养护。 山岭、重丘岭区域的选线 第四节 其它交通用地概述 水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由于投资大,牵涉面广,基本上都是由中央和省一级政府来决定是否兴建。 土地利用规划部门是在获得兴建项目的决议和计划任务资料后,按批件划拨土地。履行全部的法律手续,有关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等内容由有关部门严格规定。 有关输电、通讯和管道工程布局等也是由上级部门决定; 主管部门决策,要坚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指导思想。 第五节 编制交通建设用地规划 一、交通用地规划 交通用地规划中,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对公路用地应予优先保证。 (一)编制有关表格 表1 XX县(或地)交通用地规划 单位:公顷 ** 各级公路的路基宽度及路面宽度见P162 表8-3 一级公路总用地宽度65m,二级30-40 m,三级25-30 m,四级20-30 m 表2 XX县(或地)公路用地规划 单位:公顷 表3 交通用地各乡(镇)规划表 单位:公顷 表4 交通用地各乡(镇)动态变化规划表 单位:公顷 表5 XX县(或地)交通用地结构变化 单位:公顷 表6 交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 单位:公顷 (二)文字部分 (1)指导思想 交通运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地方四化建设中处于战略地位,必须优先超前发展。 (2)规划原则 坚持交通超前优先,服务经济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节约用地,珍惜土地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以公路建设为主,同时正确处理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关系;坚持交通用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规划目标 ①近期目标(2000年前);②远期目标(2000年以后) 例:某县2000年前目标:以提高公路等级为重点,将全县公路主要干道改造为水泥路或三级路。同时,有计划的兴建网络形成以省、县道为主轴,乡道为基础,机耕道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并适当发展水运和管道运输。(要求高度概括) (4)规划依据 ①社会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和“十五”计划; ②交通、农机等部门提供的预测数据; ③乡(镇)提供的有关预测数据; ④交通发展的历史特点、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 (5)交通用地现状特点及主要问题 ①现状特点综述;②存在的主要问题; (6)交通用地规划 结合前面列表1—6内容,分别按交通用地整体规划和交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进行。 (三)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当地情况拟订。 知识回顾Knowledge Review 土地规划 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 1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概念: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 主张: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但城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土地规划 2 门槛理论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 原理: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 应用效果: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越来越高。 门槛一 ——居民点形成(小城市) 门槛二 ——居民点扩大(大城市) 门槛三 ——居民点改善(新型城市) 土地规划 第八章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三节 居民点布局 一、居民点布局经典理论(续) 3 环状带形城市理论 理论基础:交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