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优选)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课件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狭义的分子诊断是基于核酸的诊断技术,是通过对DNA或RNA的检测来实现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但是,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的完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物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DNA/RNA拷贝、突变等变化的检测,拓展到核酸与DNA片段、蛋白与多肽、抗原与抗体、受体与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与预防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一、分子诊断的概念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根据分子诊断技术特征划分为三类: 一、基于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 两条同源核酸分子(DNA或RNA)可以在碱基互补的原则下形成异质双链是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化学特征,这一过程亦被称为分子杂交。分子杂交是所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从最初的印迹杂交到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基因芯片再到高通量的DNA测序技术,都离不开碱基互补的分子杂交反应。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二、基于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 DNA的序列分析是分子诊断学的金标准,各种遗传疾病,病毒或细菌的感染与变异,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个性化用药,多基因疾病的诊断与预测,最终都可以借助基因测序平台的应用。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三、基于扩增技术为基础的分子诊断技术 1983年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使体外扩增DNA成为可能,开启了体外扩增和操作DNA或RNA技术的发展。到现在,扩增DNA的技术已经成为分子诊断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并发展变化了数十种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二、PCR概述 (一)PCR概念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是一项体外核酸扩增技术,能快速特异地在体外扩增任何目的DNA。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PCR技术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断;可从一根毛发、一滴血、甚至一个细胞中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 二、PCR概述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九十年代中期PCR临床应用在国内全面展开 1998年 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始在中国应用于临床检测 PCR 发展简史 1983 Mullis于12月16日成功发明了PCR 1985 关于PCR 的文章首次由 Mullis及其同事等人 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 1989 12月《Science》杂志将PCR和它所使用的Taq DNA聚合酶命名为第一个“年度分子”。 1993 10月13日 Mullis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5 荧光定量PCR技术出现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PCR技术 PCR核心技术是从水栖高温菌中分离到能耐高温的Taq酶,使扩增反应不需要每一个循环加一次DNA聚合酶,从而实现了自动化,使应用领域迅速扩大,PCR技术成为了分子生物学中的一项突破性技术。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PCR概述——2000至2013年发表论文1280748篇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二、PCR概述 (二)原理 双链DNA 变性 退火 延伸 (膜板) (双链分成单链) (膜板与引物杂交) (DNA合成) 不断重复 PCR循环次数与DNA产量关系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高灵敏度 高特异性 简便快捷 高效扩增、忠实复制! PCR反应的特点 本文档共32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五\23点48分 三、荧光定量PCR技术的临床应用 病毒性肝炎(HBV、HBV-YMDD、HCV)的基因检测 性病相关病原体(CT、NG、UU、HPV、HIV)的基因检测 优生优育项目诊断: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UB) 其它病原体检测:结核杆菌、肺炎支原体、EB病毒、伤寒杆菌、幽门螺旋杆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