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doc

发布:2017-04-18约1.98万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成员具有广泛性和流动性,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唐诗反遇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的眼光看洗涤,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春江花月夜》和《春中田园作》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还包含着自然所给予人们的美感。日常的送行和离别题材也被进一步诗化了。对于生活的歌颂,爱情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无疑已经是富有诗意甚至带有浪漫色彩了。唐代士大末的生活就往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有许多浪漫事迹。唐诗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不把它们与日常生活平等看待。最能再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了。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大海港和边疆战斗的描写,在古代诗歌领域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 杜甫等人写自身在乱离中的生活和感受的时候,一方面很悲,甚至悲得痛入骨髓,一方面常常带着某些憧憬或温存的插曲。杜甫面对着时代丧乱,民间疾苦,但并没有单纯展览苦难和伤痕,他仍然关注着着美的因素。这些因素被诗人融入诗篇的时候,与客观苦难现实相交织对照,愈加显得沉郁顿挫,激起读者丰富复杂的情绪。 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自已在巴山夜雨中体验着作客他乡的滋味,显然带着悲感。但诗人在寂寞中生出了幻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了这股温暖的回流,生活透过一层冰冷的雨帘,仍然呈现美好诱人的光彩。 用哀换的形式肯定美,也突出地表现在以李商隐一部分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中。 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而从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操、襟怀和气质,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具的精神美。这种精神美,较之屈原的忠贞、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在展示更为丰富的内容的同时,则又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着当时以庶族地主出身文士为主体的广大诗人的精神风貌。首先表现出来的是那个大时代中人们的豪壮开阔的胸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所写的山河是那样气象恢廓,而诗人的精神更欲飞凌其上。那种“欲穷千里目”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伟魄,冠绝千古。即使是一些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的作品或咏物之作,也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同样是由于时代因素使然,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是对魏阙的追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对功名的追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对隐逸的追求等,在种种追求中,理想的追求自然最为动人。李白的组诗〈行路难〉写于天宝三载被“赐金还山”的时候,诗人的感情,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回旋着,终于唱出了高昂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曲感叹世路艰难的悲歌,但本质上又是理想追求的颂歌。 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除以上所述,在不同流派诗人身上,还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李白一派诗人,基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唐代诗人都往往程度不同地有着轩昂的傲气,负气敢言而较少拘谨嗫嚅之态。如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突出地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鲜明地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以杜甫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对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它固然带着过去历史时代和封建阶级的印记,但毕竟比较健康深厚,为后代的封建正统文学所不及。唐人的可贵入,在于他们对生活富有希望和信心。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精神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诗意。进而使得作为他们生活和精神写照的唐诗,具备了生活美和精神美这样有力的两翼。正因为其中贯注了生活的气韵和当事人的真实感情,它不仅仅是一般地带着生活美和精神美,而是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和真切。 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一、地域。 中国文学南北地域差异,从《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已显露。东晋以后,在南北地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