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指导作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指导作用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年5,】第l4卷堑5j蜘IQHYQE—HINESEMEDICINEM—ay2004,Vo1.14,No.5641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的指导作用
李华杨素君(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放射科056001)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1表现.方法2l例经手术病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胁肉瘤忠者,回
顺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临床结合总结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特征表为:(1)发病年
龄多在中年以上,女gt;男.(2)易复发.(3)刖t瘤较大.(4)若肿瘤内见柯脂肪密度Ⅱ【¨lJ_确认;若肿瘤内有与水密度近似区域,
同时有侵犯征象,则提示本病诊断;如为实体肿瘤,其值为大于20HU,且低于40HU.(5)未发现有骨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
移.(6)具有侵袭性向孔道及各种间隙生长特点.结论CT能很好显示J】fI1瘤的内部结f{:J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呵诊断和鉴
刖诊断腹膜后原发性良恶性肿瘤.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肾,肾上腺,胰腺等腹膜后脏
器以外起源于腹膜后组织的肿瘤,病理类型多种多样,原发
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本文回顾性分析我
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21例,重点讨论其CT
表现及鉴别诊断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常不明显或有发热,腹泻,腹痛,
疲乏无力等,或因腹部包块而就诊.本组21例中,女13例,
男8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随访发现12例复发,复
发时间在术后4个月至4年之间,复发率为57%;肝转移1
例,肺纵隔转移1例,腹壁肠系腹膜根部转移2例.
1.2检查方法使用PhifipsRST000螺旋,扫描层厚lOmm
层,间距lOmm或15mm,检查前禁食4小时,扫描前半小时至
1小时口服2%的泛影葡胺1000~1500ml平扫,其中15例自
动高压快速注射60%欧乃派克80~10Oral,时速每秒3ml增
强扫描.
2CT表现
本组21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位于右侧肝肾隐
窝8例,左侧脾肾间8例,肾周间隙2例,盆腔内3例.均
表现为巨大,形态不规则肿块影,边缘较清或不清.其密度
较均匀或不均匀,肿块CT值范围较大,21~40HU时肿块为
实性4例,一2040HU时肿块为囊实性14例,一70—40HU
为中心实性边缘脂肪密度3例.增强显示肿块呈环行
或不规则强化.周围脏器受到不同程度推移,侵犯.肿瘤
通过膈肌裂孔向上侵袭性生长1例;沿腹膜后间隙向下至
髂窝2例,侵入坐骨大孔1例;肿瘤从腹膜后向腹腔生长,
且沿肠间隙生长将肠管分离包绕1例;可见不规则钙化
2例.
3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少见,约占全身肿瘤的O.1%.~
3%.…1
,但是组织学分类繁多,主要来源于脂肪,结缔组织,肋
骨,肌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和胚胎残留组织等,以恶性多
见约占80%J,其中恶性肿瘤以肉瘤最多,脂肪肉瘤约占
10%~20%[3,4l
.
通过本组21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的分
析,结合文献我们认为其在临床及诊断上有以下特点:
(1)发病多在中年以上年龄,且以女性多见.(2)术后易复
发,占本组57%.(3)发病部位不定,范围广,但多位于中,
上腹部,占本组85%.(4)根据肿瘤内脂肪的含量及其分
布,可分为实体型,假囊肿型,混合型3种,若肿瘤内见脂肪
密度即可确诊,如发现肿瘤内含有与水密度近似区域,同时
有侵犯征象,则提示本病诊断j.如为实体性则极易误诊,
本组4例实体性脂肪肉瘤,均在术前误诊.肿瘤虽无成熟
脂肪密度,但其密度较肌肉密度低,即CT值~lt;40HU,此特点
值得注意.(5)脂肪肉瘤还具有侵袭性向自然孔道及各种
间隙生长的特点,此点文献尚未见报道,本组5例分别沿膈
肌裂孔,肌肉间隔,器官间隙生长.(6)无骨质及腹膜后淋
巴结转移.
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在诊断上不光要与发生在腹膜
后含有脂肪成分的脂肪瘤,畸胎瘤鉴别,还应与平滑肌肉
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除此之外还要与腹膜后纤维化,腰
肌脓肿,血肿等病变鉴别.(1)脂肪瘤在CT上有特征表现,
肿瘤呈均质脂肪密度,边界光滑,增强后病灶不强化.(2)
畸胎瘤:一般呈囊性肿块,中间常有脂肪成分或钙化灶,如
发现牙齿,团块状的毛发则诊断较易.(3)平滑肌肉瘤:肿
瘤血供丰富,中心常有不规则坏死,液化区为特征.(4)神
经源性肿瘤:位于脊柱两侧,伴椎间孔扩大者,为神经纤维
瘤或神经鞘瘤,神经细胞瘤多见于婴JL~nJL童,肿瘤内密度
不均,常见坏死,囊变,钙化及早期骨转移.(5)腹膜后纤维
化肿块位于主动脉前方及两侧紧密相连,上下范围长,边缘
较清,无主动脉移位,包绕输尿管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