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医学]创伤急救CPR.ppt

发布:2018-03-04约4.9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肺脑复苏 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为紧迫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最初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心搏呼吸骤停病人复苏的成功,并非仅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复,而必须达到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因此目前将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改成心肺脑复苏,简称为CPCR(Cardio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发展史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 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1960年 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发展史 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加以标准化;1985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过去的CPR标准进行了评价和修改,并强调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后者更为重要,将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 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意外地停搏,丧失排血功能,导致全身各组织严重的缺血、缺氧。该病人面临着临床死亡,是临床CPCR的对象。 心跳停止一般指恶性肿瘤晚期、恶液质、不可逆性疾病晚期或高龄衰老等引起的可预见的心脏停搏。该病人面临的是生物死亡,不属于临床CPCR的对象。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 原发心脏停止  酸中毒心律失常心排量↓心脏本身疾病 原发呼吸停止  呼吸道堵塞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衰竭 血氧过低  严重胸外伤、术后肺不张、肺栓塞 其他原因  电击伤、严重多发伤、失血、吸毒过量、精神创伤 CPCR的三个阶段 基本生命支持(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持续生命支持(PLS) CPCR新认识 在2000年CPCR指南的基础上 经过2005指南,发展至2010版指南 2010年版指南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A-B-C改为C-A-B。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但不包括新生儿。 猝死的诊断 病人意识突然丧失,昏倒于任何场合; 心音无、大动脉无; 心跳呼吸停止; 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 心电图:一直线、心室颤动和心电机械分离。 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判断依据宜简 目前判断的依据: ①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为准 心搏骤停类型 心室纤维颤动(57~91% ); 心室静止; 电—机械分离 CPCR时电话求救? ?phone first/Phone fast ?确定病人无意识立即求救,通知紧急救护系统-Phone first ?以下四种情况先CPCR2分钟,再电话求救-Phone fast   a.溺水   b.创伤引起心跳骤停   c.药物中毒 d.小于8岁儿童呼吸停止 心肺复苏(CPR) 指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救命技术”,使其循环、呼吸和大脑功能得以恢复。 ◆心肺复苏适应证: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技术。 ◆心肺复苏目的 ◇挽救生命,恢复患者中断的心跳、呼吸; ◇恢复大脑功能,避免和减少“植物状态”、 “植物人”的发生。 原因: 心源性心脏骤停(最常见) ---心脏疾患 如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等。 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呼吸道梗阻 意外事故 药物中毒或过敏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失血 心肺复苏程序 三个阶段: 初期复苏(BLS—基础生命支持) 后期复苏(ALS---高级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后治疗(PLS---延续生命支持) 现场评估: ◇快速检查现场安全性; ◇确定事因; ◇个人防护。 判断意识 ◆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 婴儿判断意识方法: 意识丧失即为危险状态,故必须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帮助 在原地高声呼喊 ◆:“快来人呐!救命啊!” ◆:“我是救护员” ◆:“请这位先生(女士)快帮忙拨打120,并把结果反馈一下!” ◆:“会救护的请和我一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