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习《计算机导论》后的感想.doc

发布:2017-03-21约1.5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学《计算机导论》后的感想 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说起 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解决大量军用数据的难题,成立莫奇利和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年紧张的工作ENIAC终于在1946年问世。第一代1946年到1957年,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两个初期阶段,“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是十分艰涩难懂的,于是编程对于编程人员来说也是十分艰辛和枯燥乏味的,因此在后几代计算机中就出现了高级语言。 二.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参与运算的绝对值必须小于1;而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则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到2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使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同时,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使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小,寿命延长,价格降低,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微型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储器是构成主机的核心部件,它们都置于主机箱中。主机以外的其他部件常被统称为计算机的外围设备或周边设备。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运算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外存储器通常是磁和光盘,能长期保存程序设计语言,通常简称为编程语言,是一组用来定义计算机程序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被标准化的交流技巧,用来向计算机发出指令。一种计算机语言让程序员能够准确地定义计算机所需要使用的数据,并精确地定义在不同情况下所应当采取的行动。每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套包含语法、词汇和含义的正式规范。这些规范通常包括:数据和数据结构指令及流程控制引用机制和重用可以理解为有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和序列可以数据库: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例如,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这些工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