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实训指导书电气自动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气控制技术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
实
训
指
导
书
一、实训目的和要求
1、实训目的
(1)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操作方法;
(2)熟悉基本指令与应用指令以及实训设备的使用方法;
(3)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训要求
(1)认真准备每次实训的内容;
(2)实训前理清好本次内容的编程思路以及所要使用的编程方法;
(3)通过上机调试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验证程序的最终实现结果是否符合要求;
二、实训内容
项目一:PLC基础知识
任务一:PLC的基本认识
基础知识
PLC的由来
替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复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知识:组成、缺点
2、研发标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公司) 1968年提出了研制新型控制装置的十项指标,其主要内容如下:
(1) 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和调试程序;
(2) 价格便宜,性价比高于继电器控制系统;
(3)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系统;
(4) 体积小于有继电器控制柜的体积,能耗少;
(5) 能与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
(6) 输入量是交流115 V电压信号(美国电网电压是110V);
(7) 输出量是交流115 V电压信号、输出电流在2 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等;
(8) 具有灵活的扩展能力;
(9) 硬件维护方便,采用插入式模块结构;
(10) 用户存储器容量至少在4 KB以上
3、研发时间: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根据上述要求研制出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型号为PDP-14
PLC的定义
1980年正式将可编程序控制器命名为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常将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为PLC。
PLC作了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带有指令存储器、数字的或模拟的输入/输出接口,以位运算为主,能完成逻辑、顺序、定时、计数和运算等功能,用于控制机器或生产过程的 自动化控制装置。
1987年的第3稿中对PLC作了如下的定义:PLC是一种数字运算的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按照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PLC的功能
1、控制功能:逻辑、定时、计数、顺序
2、数据处理
3、A/D、D/A转换功能
4、通信、联网
PLC的特点
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2、编程方法简单,易于掌握
3、功能强
4、通用性强,使用方便
5、模块化组合,灵活方便
6、体积小,能耗低
分类
按点数和功能分类
(1)超小型机:I/O点数为64点以内,内存容量为256~1000字节;
(2)小型机:I/O点数为64~256,内存容量为1~3.6K字节;
(3)中型机:I/O点数为256~1024,内存容量为3.6~13K字节;
(4)大型机:I/O点数为1024以上,内存容量为13K字节以上;
按结构形式
(1) 整体式结构
一般的小型及超小型PLC多为整体式结构,这种可编程序控制器是把CPU、RAM、ROM、I/O接口及与编程器或EPROM写入器相连的接口、输入/输出端子、电源、指示灯等都装配在一起的整体装置。
(2) 模块式结构
模块式结构又叫积木式。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是把PLC的每个工作单元都制成独立的模块,如CPU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等。
PLC的发展及现状
结构确定 1970-1980
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 1980-1990
高性能、小型化 1990-2000
智能模块开发与网络化阶段 2000-
三大流派:美、欧、日。日本立石(OMRON)公司的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日本三菱(MITSUBISHI)公司的F、F1、F2、FX2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日本松下(PANASONIC)电工公司的FP1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的GE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美国艾论—布拉德利(A--B)公司的PLC-5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S5、S7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的发展趋势
向小型化、专业化、价格低廉方向
应用于单机控制和小生产线的控制
向大型、高速、多功能和分布式全自动网络化方向发展
任务二、PLC构成、原理、应用
基础知识
一、PLC的基本结构
1、微处理器(CPU):运算器、控制器
2、存储器:系统程序、用户程序、逻辑变量、一些其他信息。
3、输入、输出模块(I/O)
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