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单,你真的需要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单,你真的需要么
由于常常在单位的内部论坛上晒照片,不少同事已然把我当成摄影方面的专业人士。最近我被经常问到一个问题:
单反是否值得购买?微单哪个牌子的比较好?是啊,现在经济水平上去了,大家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情趣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不断上涨的肉菜价格,单反、微单、单电等数码影像产品的价格却是不断下滑,大有卖出白菜价的趋势。当这些数码影像产品不再高高在上,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兴趣也就不奇怪了。不过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先分享一下这几年积累的知识。
单反的概念相信大家已经相当熟悉了,这里不再赘述。真正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惑的是现在市面上可更换镜头的类单反数码影像产品,有叫微单的,有叫微电的,有叫单电的,有叫微3/4系统的#8943;#8943;到底都是些什么概念啊?去年下半年SONY的微单相机NEX-5C以其时尚的外观、小巧的身材和不输单反的画质横空出世,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使得大家对微单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迄今为止业界对此类产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界限,我觉得SONY公司的称谓和划分比较明确,因为SONY旗下正好分别有单反、微单和单电三类可更换镜头的数码影像产品,本文将沿用其称谓和划分标准。
简而言之
单反:拥有一个可以升起、放下的反光板(把镜头取下就能看见),采用光学取景器,例如SONYα550、佳能500D、宾得K-r等等。
微单:没有反光板,外形更类似传统小DC,但可以换镜头;例如SONY NEX-5C、松下GF1、松下GF2、奥林巴斯E-PL1等等
两者光学构造的区别如上图所示,在单反中存在一块反光板(对焦使用),拍摄时反光板抬起,光线照入传感器,在微单中则直接在传感器上实现对焦和拍摄。
单电:拥有一个固定的半透明反光板,采用电子取景器。例如SONY A33其光路图如图1所示
从左面的描述和光路构造来看,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微单相机其实是介于单反相机和传统DC之间的一个产品,相当于两者的结晶,基本上属于一个采用了大尺寸传感器/能更换镜头的传统DC;而单电相机属于单反相机的衍生品种,是一种技术革新的产物(采取固定、半透明的反光板,取消五棱镜),事实上,SONY公司将单反和单电相机放在一类产品之中。
把原理弄清楚后,我们就会发现微单相机其实是一种折衷、妥协的产物,属于一种过渡性的产品,其定位相当类似SONY公司当年的MD产品(介于CD和MP3之间),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SONY公司在把握市场需求方面的敏感性。
微单的优点在于:
1.传感器尺寸远远大于常规传统DC,
并大于高端DC,因此在画质方面有明显优势;
2.可以更换镜头,满足不同的拍摄需要;
3.外观尺寸比单反小巧,携带更加方便。
从前面NEX-5C和α550的体积可以看出,
微单还是很小巧的。然而问题也来了,
1.假如以后传统DC也开始使用大尺寸传感器,微单在画质上的优势是否还明显存在?
2.可更换镜头要增加后期投入,那么不更换镜头微单的优势还存在么?
右图是一张SONY NEX-5C的纵向全景合成照片,虽然全景合成照片本身就会有畸变存在,但是畸变如此明显也表征了原配镜头18-55在广角端的成像性能。不同的镜头适用的拍摄对象和范围是不一样的,为了充分发挥微单的性能,你难道不再购置镜头么?
3.微单的镜头群处于构建中,品种少、价格贵,现行的方案是通过转接环使用现有单反镜头群,可是这样就丧失了微单丰富的自动功能;
4.好吧,你终于添置了一个新的镜头,你拿着微单相机出街拉风时不会只带一个镜头吧,因为你不想错过任何好的镜头,不想用错误的镜头表述你对美的追求。可是,当你携带两个(及以上)镜头时,微电的便携性还存在么?
其实,可更换镜头和便携性本身之间天生就是一对矛盾,除非开发出一款适用范围很广、性能非常优秀的微单牛头(很牛的镜头),微单的便携性只能是一个伪命题。
除了微单相机身上所背负的天生悖论以外,单电相机的崛起也极大的威胁着微单相机的生存空间,从前文中的光学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单反相机,单电相机取消了五棱镜结构,使用30%的光线取景对焦,使用70%的光线成像,结构更加紧凑,尺寸因此也比单反相机更加小巧,更重要的是,它直接使用单反相机的镜头群(以SONY旗下单反、单电相机为例),这样使得产品之间有很好的延续性,避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符合当前低碳环保的主题,要知道当前很多数码单反仍在使用胶片时代的单反镜头。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