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震基本知识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地震的基础知识 目录: 7.1地震的类型 7.2地震的成因 7.3震源和震中 7.5地震波 7..6震级 7.7地震烈度 7.1地震的类型 ?按成因分类: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大多在10km度范围内 ,查明地壳上部断裂与深部断裂的关系 ,对地震危险性评价意义重大。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是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震。 据天津市地震局地震专家王公学介绍,在构造地震中,按照发震的序列特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1、孤立型地震。没有前震,余震少而小,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的。如1996年11月19日上海近海海域发生的6.2级地震。 2、主震—余震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所释放的能量占全部序列的90%以上,叫主震;其他的地震,发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发生在主震之后的叫余震。该类型地震的余震次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 3、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由两个时间间隔不长,地点、大小相近的地震释放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如1996年3月8日和3月22日的河北邢台地震。 4、震群型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没有明显的主震,几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如1988年新疆伽师地震。 7.2地震的成因 1、构造地震的成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从地壳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这个现象。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不尽然皆发生于板块交界地带,少数构造地震亦发生于板块内部。然而此类板块内部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极少,仅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0.235%左右 2.火山地震的成因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数量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来源请求]。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一般而言,影响范围不大。 3.陷落地震的成因 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也都比较小。 4.诱发地震的成因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5.人工地震的成因 以人为采用强力炸药直接破坏地壳,藉以测得相关研究数据,或进行矿藏开采,武器测试等活动。 6.气候暖化跟地震的关联 全球气候暖化使高纬度地区的冰川加速溶解,并相应的使全球海平面上升。 对于高纬度地区而言,冰川的溶解使地壳上覆之重量减小,并导致地壳回弹。在地壳回弹的过程中,地壳内应力的分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导致原有的断层系统重新活化,并产生地震。此类地震多发生于板块内部地区,并且大多数皆发生于高纬度地区。1989年发生于魁北克的Mw 6.3地震即为其中一例 7.3震源和震中 震源:地震发生的位置。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大多数震源都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岩石圈内。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由震源竖一垂直线至地面上的位置称为震中。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达这处,震动也最为强烈,破坏程度也最大,测量震中的方式一般是透过由三点不同地点的P波与S波走时差与到达时间。 7.5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地震波的形成 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