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仁为本的博爱生态伦理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儒家以仁为本的博爱生态伦理观
一、和谐互容的生态伦理追求在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人类文明发展的变革在 21 世纪具有了显着的价值取向特征, 就是更关注于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文明为了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严格遵循着合理有序的生态机制。 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持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无论是生态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乃至传统的农业文明, 都把此观点作为社会发展的真理。然而有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将树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它主张人们在树立人与自然平等观的基础之上,从人与自然平等的审视角度,善待环境。
中国一直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性“开发”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界定就是“新常态”,已不再是以往的唯 GDP 论发展,因此,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必须要转型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成生态和社会伦理双赢的宏伟目标。生态伦理观对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理想发展模式正是这种循环经济。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于 1991 年出台,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项原则便是在此提出,“关心他人和一切生命是一项人类永远都应承诺和履行的义务。这是一项道德原则”便作为文件中第一项原则。
基于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峙加剧,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还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放缓经济的发展。若想要根治资源、环境的浪费和污染问题, 不仅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市场,还要提倡生态文明并培养生态伦理意识。
二、儒家以仁为本的博爱生态伦理观
21 世纪的人类应该如何发展? 反思 20 世纪走错过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生态问题对社会的制约成为了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 21 世纪最为突出的问题。然而儒家在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中国发展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最典型代表, 如果能够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提取出来,为科学发展观、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无疑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如今仍有积极意义。它在提倡保护自然的同时,又注重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践性。儒家宣称,爱惜其他生命、尊重自然同爱惜人类自己,尊重人类自己具有一致性,概括来说就是“博爱生灵,兼利宇宙万物”.
(一)孔子生态道德观的内容是生态从善
孔子用仁爱之心对待着自然万物,提倡生态从善,并以此原则对待自然万物。 孔子道德思想中仁、义、礼的内容同时体现在社会和自然界中,并强调天道生生,仁爱万物。 “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何则? 君子讳伤其类也。”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孔子尊重、爱护生命,提倡对鸟、鱼、兽要捕杀适量,以保护生态可循环发展的较高觉悟。 不难看出,儒家思想不仅涉及对社会,也涉及对自然珍惜生命态度的范畴。 孔子主张人类对自然的杀戮和索取应有限度,概括来说就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只有这样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才能不让生态失衡的现象再次发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孔子一向主张弃恶向善,认为仁爱精神和珍爱自然, 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的自我保护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共赢。 此观点也真实体现了孔子对无限度攫取自然资源、灭绝生物思想的反对。孔子认为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属于道德问题, 试图也确实实现了将人类的道德伦理向自然界扩展,足以见其高明之处。
(二)孟子仁爱生态的观点
孟子将孔子思想进一步完善,在生态与自然的态度上,孟子有史以来首次提出并且答复了社会道德和生态道德二者的关系问题。 他说:“君子之物也,爱之而弗仁。 ”孟子认为,君子之爱有三种,分别是对百姓的爱、对亲人的爱和对自然的爱。 这也是“仁政” 内容的重要体现。 仁民是亲民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百姓仁爱,保障其基本生活保障有着落,才能为亲民的实施提供可能。 唯有珍爱自然,才能为国计民生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孟子的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由人及物、推己及人的道德色彩。 孟子的“爱”和“仁”,不仅包括爱自己和爱他人, 更多涉及到的是生态和自然的范畴。
他认为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共同构成道德系统,生态道德低于社会道德而存在,“爱物”应以“仁民”为前提,要想实现生态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通过“仁民而爱物”的手段。
(三)关于荀子生态保护的价值观在伦理上的体现
对于环境,荀子认为“王道”实行的前提是保护生态,对生态的保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崇高的价值。 荀子提倡对生态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十分必要,必须遵循按时节砍伐、捕杀森林和动物的规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