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硕士)培养方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能源(硕士)培养方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807 授 工学 学位)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工程热物理 2. 热能工程
3. 动力机械及工程 4. 流体机械及工程
5. 制冷及低温工程 6. 化工过程机械
7.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表1:
表1: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总学分 ≥36学分 修
课
学
分 ≥24学分
其中:
全英语课程≥2学分,国际水平课程≥2学分 校级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硕士一外2学分);
校级公共选修课程≥1学分(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学分) 一级学科基础课≥12学分(必修≥3学分数学类课程)
硕士专业选修课程≥4 学分
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非本学科理工类课程) 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研
究
环
节 ≥12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见表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指导硕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二)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跨一级学科课程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外的理、工类研究生课程,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三)研究环节的要求
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硕士生应从入学起即进入研究阶段,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接触课题,进入研究工作。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可行性等做出论证。硕士生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通过硕士论文资格审查后,即可进入硕士论文工作阶段。
2. 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
硕士生应该经常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撰写论文前应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课题的研究情况和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校内外公开学术报告。
3. 学位论文
硕士生用于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意义;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有创新性或新见解并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定》的要求撰写。
硕士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和完成学位论文后,可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硕士学位。
表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程
(注明全英课程
和国际一流课程) 公
共
必
修
课
程 408.6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春/秋 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阶段必修≥
6学分 408.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春/秋 马克思主义学院 411.500 第一外国语(英语) 32 2 秋/春 外国语学院 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程 1 一
级
学
科
基
础
课 011.500 矩阵论 48 3 秋 数学学院 必修≥
3学分
011.501 数理统计 48 3 秋 数学学院 011.502 数值分析 48 3 春 数学学院 121.501 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 32 2 春 能源学院 必修≥
9学分
121.502 高等传热传质理论(国际化课程) 32 2 春 能源学院 121.503 高等工程热力学 32 2 春 能源学院 121.504 多相流基础(国际化课程) 32 2 秋 能源学院 121.506 燃烧理论及应用(国际化课程) 32 2 秋 能源学院 121.507 能源与动力设备安全性评价(全英语课程) 32 2 春 能源学院 121.508 热力系统辨识与仿真(国际化课程) 32 2 秋 能源学院 121.509 能源工程与环境保护 32 2 秋 能源学院 121.510 高等工程流体力学(全英语课程) 32 2 秋 能源学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