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引言:本文主要以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影响等相关内容为调查和分析的出发点,总结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在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突出的教育和心理问题以及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分析这些教育和心理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力争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6000多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云南、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国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占全省第二。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差,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的12.13%,规模大434万。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高达205.7万。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说谎,在家欺骗爷爷奶奶,在学校欺骗老师同学,经常为完成不了作业或者上学迟到早退找借口。内心自闭,脾气大,难管教,经常和长辈顶撞或沉默不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教导不以为然,屡教不改,学习成绩差。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
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不能及时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无法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极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扭曲,价值观偏离,心理发展异常。他们内心冷漠,不易被感化,害怕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比其他孩子多。
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波动性大,孤独感强烈,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生性敏感多疑等特征。主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关爱、缺少沟通对象、没有安全感、爷爷奶奶监管方式不当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等多重因素交织所引起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状况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互补功效,统筹兼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家庭方面
1.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监护作用和引导作用
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留守儿童的家长及临时监护人应切实承担起监护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外出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带上孩子跟随自己读书生活,如果条件不允许,家长一方最好在家一起生活。需要通过爱心教育,召回家长的亲情,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时常回家看看子女,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多与子女联系和沟通,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能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正确对其人格进行引导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2.家庭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和联络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满足其子女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父母应该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实现他们的一些愿望,或者定期打电话和写信了解他们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点滴。平时,他们需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发育情况,多和女子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要及时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多关心老师和同学对其子女的评价,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渠道,学校也应该积极建立起父母和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桥梁。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是维护进城打工的农民父母的权益的最温暖的举措。这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当地的教育资源,发展多元化教学理念,加之学校老师的正确教学和指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他们,一定能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老师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老师应该更加重视。老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义务。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讲解。针对留守儿童的品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