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暑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
南京一中2025届高三暑期阶段性测试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2.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 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
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 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
4.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反气旋 B.冷锋、气旋 C.暖锋、反气旋 D.暖锋、气旋
5.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
A.7日20:00 B.8日20:00 C.9日20:00 D.10日20:00
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7.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8.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0.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1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下图中,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