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互联网消费金融:科技应用、问题与监管对策.pdf

发布:2024-07-23约1.78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互联网消费金融:科技应用、问题与监管对

作者:程雪军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0年第07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崛起,推

动了互联网与消费金融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科技应用日益广泛。金融科技可以有效

提升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精准营销,增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客户准入以及提高行业的风险控制。

然而,金融科技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应用过程中,也滋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金融科技滥用加剧

行业竞争与监管套利问题,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不健全与数据孤岛问题,风控模式拟合与过度授

信引发的金融风险问题,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严重不足问题。对此,文章以问题为导向,

提出有关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科技;金融监管;数字金融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0)07-0083-09

一、引言

当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时,过去依赖要素驱动与

投资驱动的经济形态逐步向创新驱动、消费驱动的“新常態”转变(张立群,2014)。[1]由于人

均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金融供给不足等因素,过去我国居民消费在GDP

中的占比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邵腾伟等,2017),[2]但居民信贷、消费水平与经济

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田新民等,2016)。[3]此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滞后,金融科

技发展不足,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出于风险控制之考量,抑制了消费金融行业的潜

能(牛继萍,2015)。[4]然而,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

技创新突破,开始在消费金融行业予以深度应用,互联网消费金融得以兴盛,并促进消费在

2013年以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快速回升(吴强等,2019)。[5]截至2018年底,我国消费

对GDP贡献率高达76.2%,同比提高18.6%,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3.8%,消费也日益成为经济

增长的“压舱石”(程雪军,2019)。[6]

互联网消费金融来源于传统消费金融,又发展了传统消费金融。其借助互联网等高速、高

效的科技渠道,丰富了传统消费金融的内涵(冯科等,2016)。[7]拥抱金融科技,有助于驱

动传统金融机构之消费金融转型升级(文巧甜,2019)。[8]黄小强(2015)认为互联网消费

金融是指互联网公司、商业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以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为工具向个人消费者

贷款并分期偿还的信用活动。[9]互联网消费金融运作模式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

台、分期购物平台(王雅俊,2017)。[10]王文娟等(2018)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既包括传统

商业银行也包括民营银行、P2P、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11]然而这种商业模

式划分存在着交叉,本文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商业模式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分期购物平台、网

络借贷平台类消费金融。

金融科技与互联网消费金融深度融合,并重塑行业的发展格局。许凌等(2016)认为互联

网与大数据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动力之源,并广泛用于用户信用评估、互联网决策、风险控制以

及信用体系变革。[12]蒋坤良等(2018)认为区块链可以用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交

易。[13]然而,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

引致众多问题与挑战。崔连翔(2019)认为互联网时代下消费金融法律不完善,监管力度不

足,存在大量监管套利、资金来源有限与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征信体系不健全问题。[14]互联

网消费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其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监管风险更大,需构建“政

府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立体型监管体系(周阳,2016)。[15]林博(2019)指出互联网

消费金融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平台管理不完善、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对此需要增强消费者风

险防范意识、提高流动性防范连锁风险、完善征信制度。[16]

综述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较为定性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发展与未来趋势,对了

解互联网消费金融大有裨益。但已有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宏观问题方面,对诸如互联网消费金融

的金融科技应用问题等微观机理却较少涉及,缺少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对策发展的深思。基于

此,本文试图从更微观的视角去剖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金融科技应用问题,这样的研究对

于实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科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