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生鸢尾栽培技术规程.docx
DB33/T2402—2021
1
湿生鸢尾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湿生鸢尾准备工作、分株繁殖、种苗出圃、工程应用、养护管理、生产档案管理、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等。
本标准适用于路易斯安娜鸢尾品种栽培,花菖蒲、西伯利亚鸢尾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湿生鸢尾Wetlandiris
隶属于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其根系或根茎生于水下底泥中,茎和叶挺出水面,多年生草本植物。
3.2
路易斯安那鸢尾Louisianairis
指路易斯安那鸢尾园艺类群,包括五个原种:六棱鸢尾(I.hexagona)、大蓝花鸢尾(I.giganticaerulea)、短茎鸢尾(I.brevicaulis)、暗黄鸢尾(I.fulva)、内耳森鸢尾(I.nelsonii)及5个种为亲本选育出的品种总称。
4准备工作
4.1圃地选择
湿生鸢尾种植宜选择灌溉排水通畅的水田和旱地。
4.2环境条件
圃地应阳光充足、水源保障、排灌便利、道路畅通、运输便捷,管理方便。
4.3土壤条件
圃地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透气性优良;土壤团粒结构差异小,壤土或中等黏壤土为宜;路易斯安那鸢尾栽培土壤酸碱度以pH6.0~7.8为宜。
DB33/T2402—2021
2
4.4苗床整理
4.4.1栽植前,土壤除杂草,喷施灭生性除草剂50%异丙隆或108g/L盖草能2~3次,苗床土壤精耕细整,畦宽120cm,苗床间沟宽30cm、深20cm。水田灌入10cm水充分浸润。
4.4.2每亩施入已腐熟有机肥800kg~1000kg,反复翻耕,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移栽前,种植土充分熟化后,耕耙深度25cm~35cm,做畦平畦。
4.5种苗选择
选择性状优良、抗逆性强、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的品种。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种苗。
4.6栽植方式
4.6.1株行距30cm×30cm,栽植深度10cm~15cm。开沟横卧栽植种苗,并覆土压实。
4.6.2春季3月~4月或秋季9月~10月,截取根茎2~3芽栽植。
4.7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使用无公害药剂,主要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白绢病、蚜虫、斜纹夜蛾和蛴螬,具体症状和防治方法详见附录A。
5分株繁殖
5.1分株条件
每丛具有5芽以上的种苗,可进行分株繁殖。
5.2分株时间
湿生鸢尾生长期、休眠期均可分株。早春3月~4月,秋季9月~10月,秋季为最佳时间。
5.3分株方法
5.3.1分株前,起出丛生状的种苗,去除多余的枯枝残叶、老根和腐烂的须根,叶片截至20cm~30cm。
5.3.2每株截取1个芽,重新栽植,形成新植株。亦可将横走于地表的根茎,在节间处切断,节间处的不定根和侧芽,会萌发形成新的独立植株。
5.4切口保护
根茎切口稍干时,在切口处涂抹蘸硫磺粉表面消毒,提高植株成活率。
5.5栽植方法
栽植行间距为30cm×30cm,覆土深度以盖至植株基部和不见须根为准,旱地浇透水,水田直接种植。
6种苗出圃
6.1起苗
6.1.1早春2月~3月是最佳起苗期。花谢终后,秋季霜冻前亦可起苗;起苗时确保根系完整。
DB33/T2402—2021
3
6.1.2夏季7月~8月休眠期起苗时,叶片长度截至20cm~30cm。
6.1.3种苗出圃,以株为单位,每株3芽。
6.2贮存
种苗放置通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生长期的种苗需保持根部湿润。6.3包装
依据种苗质量、大小及数量分类,一般20株~50株为一捆。
6.4运输
种苗运输,宜采用箱式或上面覆盖膜运输,减少水分蒸发。
7工程应用
7.1种植时间
宜选择早、晚时间,不宜在高温炎热中午栽培。
7.2水田种植
种苗叶片应露出水面,保持5cm~10cm的水深。
7.3旱地种植
生长期土壤水分充足,休眠期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8养护管理
8.1水分
栽植前期,水位控制在20cm以下,确保叶片露出水面生长;种苗成活后,常水位控制在50cm以下。8.2施肥
依据植株生长状况,每年施用复合肥1~2次,每亩用量10kg~15kg。
8.3除草
采用人工方式,在地面湿润时连根拔起杂草,或采用选择性除草剂。
9生产档案管理
9.1建立生产、试验和经营管理记载,包括品种物候期、生产环境等。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下一年度生产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