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8个月,154例患者中共有63例患者出现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左心房内径、持续性心房颤动、术中电复律和单次心房颤动发作最长时间复发组明显多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单次最长持续时间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97、2.80,P0.05)。结论左心房内径和单次心房颤动发作最长时间是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复发;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3-0187-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07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可达0.5%~1%,其不仅增加患者卒中和心力衰竭风险,而且容易引起血栓栓塞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环肺静脉消融术(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s ablation,CPVA)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症状性、药物难治性和复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首选方案[3]。虽然其有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CPVA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仍高达20%~60%[4]。因此,寻找出与CPVA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不仅能够为临床病例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PVA的成功率。本文通过对我院心房颤动患者行CPV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CPV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间因心房颤动而行CPVA治疗的1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57例,平均年龄(54.16±10.27)岁。诊断标准参照欧洲心脏病学会201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5]。所有患者均首次行CPVA治疗,且无心脏手术史,无抗凝禁忌证和左心房血栓形成。排除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既往行心房颤动消融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CPVA。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成功后利用seldiger技术穿刺左锁骨下及左、右股静脉建立消融通路,分别植入10极和4极标测导管至冠状静脉窦、右心室。房间隔穿刺成功后,利用Swartz-SL1长鞘,行右前斜30°和左前斜45°造影明确左右肺静脉开口。经Swartz鞘送入生理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至左心房,重建左心房三维结构后沿左心房后壁肺静脉开口外约1cm及前壁、侧壁开口外约0.5cm处预设出环状消融线,并沿此预设线逐点进行消融。
消融成功标准是指从手术后4个月至本随访结束期间,在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前提下能够稳定地维持窦性心律。若在随访期间,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且持续30s以上均视为心房颤动复发。
术后用药及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3天,然后口服华法林1月以上,保证INR维持在2.0~2.5水平,并依此调整华法林口服量。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定期来院复诊,3个月后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总共随访时间为18个月,此期间共有63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40.91%。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54例患者中有91例患者消融成功,转为窦性心律,归入未复发组;63例患者术后复发,其中,21例患者呈心房扑动和房性心动过速样发作,42例患者一直存在心房颤动,都统一归为复发组。
2.1心房颤动患者CPVA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将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病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持续性心房颤动所占比例、单次发作最长时间、左心房内径以及术中电复律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心房颤动患者CPVA术后复发的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表1中有显著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