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母亲的故事》。从自我和他者两种文化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结果,对主观描述形态多次调整后得出 结论。 对母亲照相的要求的民俗理解(与母亲以及自己传统文化没有距离的民俗中人,理解母亲的做法); 作为大学教授的理解,母亲没有侧影这种所谓的“预成图式”,所以,不能理解侧影的照片(和母亲保持距 离); 第三步是融民俗与学者于一体,两者兼有的独立出来的主观意识,生成了对前两次分析反观,继续进行自我 分析,才真正产生了对母亲对第二张照片满意的文化解释(和自己也保持距离)。这样的文化阐释才能真正 做到理解对方。 作为一个经过训练的人类学家,就应该能有意识地做到主体位的调整。和自己保持距离,和研究 对象保持距离。 修辞位 田野工作者在表述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时进行的语言选择。在叙述研究对象和在对象中做研究时,究 竟需要保持多大的距离才能被公认为是科学的尺度?这就是表述他者的技巧,可以用照相中的调焦技 术做比喻,即把学者的眼睛比作照相机的镜头,镜头的焦距调整到什么距离上才能把田野调查点的照 片照清楚?这里所用的调焦比喻,是指你如何使用恰当的民族志语言,描述你所搜集的资料的类型, 创造未来完成的文本,以及拓展研究者的创造性。 田野定位是一个不断反观的进程,工作者的定位,是一边看资料,一边看自己,田野工作者应该 始终对这两者保持同样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建立认识民众只是和获取民众知识的方式的定位。 三、视角 视角是田野工作者观察和描述他者文化的角度。找视角限制了学者的盲目热情和文学狂想,也对田 野作业理论的细密性提出更高要求,现代田野工作者把使用视角的方法贯穿于田野作业的全过程, 增强了田野作业的理论意义。 挫折描写 吉尔兹开始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学术眼光,一般认为是“视角”之始。如他在写巴厘岛的斗鸡时, 是以挫折描写开始的。从缺乏自信开始,到跟村民赌群一起落荒而逃,到在光放价差面前始终不肯 出示美国教授的护照,到被村长看在眼里产生信任,到被整个小村庄接受。总之是从挫折起,至高 奏胜利凯歌止,将一种令人信任的田野关系,真是地描述出来。 打破了从前人类学田野作业中田野关系的神秘性,使之变为一种可以交流的学术谈资,一个可以理 论探讨的普遍问题。他的个人描写运用了从一方转向另一方的人称和时态的转换,大量地描写了村 民集体的看法,与站在人群背后的村长的看法,他自己的看法则被锁定在靠近对方看法的范围内, 从而建构了他的叙述结构。把读者的兴趣转移到村长身上,对他的田野定位给予详细、准确的介绍 。 吉尔兹是在用对方的观点看自己,用自己的观点看对方。他将之称为“直接的、观察农民精神世 界的、局内人的视角”。 没有一个合适的视角,田野工作者搜集再多的资料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说明不了问题,为了避 免视角确定中研究者人为因素过多地介入,可以通过建立视角的技术研究,尽量把人为因素处理 得客观一些。 双窗口 双窗口:一个窗口观察他者文化,一个窗口观察自己的文化反应,对两个窗口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作分 析。双窗口可以帮助研究者将观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结合起来,将理论活动贯穿在田野调查工 作中。 视角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它要求田野工作者必须是接受型的、耐心的、自愿地观察研究对象的人。 练习要求:选择生活场景做观察练习。开始可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物。之后可以观察事件,比如 居民社区的秧歌队与老年社会的关系等。详细记录下事物的细节变化,同时也记录下你对这些变 化的反应。可以就你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继续观察,什么地方让你感到特别困难?你怎样 与你的调查对象建立和维护关系的? 做田野注释 田野注释是关于田野调查点和地方信息提供者的现场描述。 信息太多,被淹没。在近处看和亲密地参与,以后多次返回调查现场,回到田野调查点的信息提 供者那里。之后将一些背景性信息注释出来,这些也都是将来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 用假设和前概念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检验田野工作者对所想的,和所看到的事物的描述视角 。 我们所眼见的大多数东西是我们的经验包装过的。在我们关注某一事物时,其实已把我们所想的 事情直接附加所看的对象身上了,这种说法是对闭门造车的一种忠告。 双窗口练习的技术要点是: 花一段时间适应环境。 设立双窗口表格,记录一定时间内的五官感受,左侧是观察记录,右侧是现场感受和理论随想。 自觉地思考多元文化信息的内容与自己对多元信息的主观反应的差异。 按照观察的时间顺序记录所观察的资料,并写在左窗口内。 尝试回答一些调查发现的问题,并写在右窗口内。 划出空间方位示意图,对调查项目的空间背景做说明,同时,也要对观察时间的上下文做说明。 在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形成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