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道教教义简释(一揽滂沱撰).doc

发布:2018-04-07约1.53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道教教义简释》(初版) 作者:一揽滂沱 道教简论 2 【道德一体,尊道贵德】第一 3 【三洞宗元,万法归宗】第二 8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第三 9 【齐同慈爱,济世利物】第四 11 【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第五 13 【清净寡欲,返朴归真】第六 16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第七 18 【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第八 20 【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第九 22 编著简介: 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义条文。 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教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不偏离教义宗旨。本书中的教义皆来源自道教的基本经典。(张继禹《道教常识》) 第二部分:“分义”及“经文” 经文部分皆转摘自《道藏经》中的经文。既转摘了《道教义枢》等阐述教义的经典,也直接转摘了《度人经》《玉皇经》等道经。 第三部分:经释 经释部分是以经文为基础对教义做的解释,但不是经文的注解,不拘泥于经文。 编著时候力图做到雅俗共赏,文化层次高的善信可以直接阅读经文。文化层次稍低的善信可以阅读“经释”部分。“经释”部分尽量采用俚语、歇后语等大众化的直白语言。 道教简论 《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是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训世之教。 《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道教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炁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则隐。 【道教简述】 始祖黄帝问道于崆峒山,道祖老子阐述道之精义于函谷关,百家论道于先秦,道是中华五千年之根本信仰,是中华文化之根祗。孔子问礼于洛阳始立儒家礼乐之术;墨子修三宝而阐述兼爱、勤俭、不攻之术;庄子衣承道德之学而立庄周之术;韩非子修道德引绳墨而名法家权谋之术;孙子修道德而名兵家不战而驱人之兵之术;……是故,道祖启蒙百家,育化三教。百家皆宗源于黄老,舍本逐末而开派散叶,道术为天下分裂。先秦无道家,百家皆为道家,是故大伪出,智慧显,大道隐,道家生。教自三皇五帝而有,先秦有道教,百家皆为道教,天佑中华,世教虽衰,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道不远人,所言远者,非大道也!道不避世,所言避者,非正道也。 道教起自三洞宗元,随三清道祖化育万有而生,故教有五类,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训世之教。自然之教最贵;训世之教最次,不得已而用之,往昔圣人孔子伤道德沦丧,阐仁义之道,以礼乐救乱,人民醇厚之风欲加远矣。末世之民无教,无道,人不畏威,大威至矣。 【大家论教】 郝大通:教者道之所以生也。道本无名,强名曰道;教本无形,假言显教。教入精粹,备包有无,故以无言之存乎道体,以有言之存乎器用。 ——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 陈撄宁:故尝谓吾国,一日无黄帝之教,则民族无中心,一日无老子之教,则国家有远虑。先武功,后文治,雄飞奋励,乃古圣创业之宏规;以柔弱胜刚强,亦大智争存之手段。 ——现代高道,仙学理念的倡导者 鲁迅:中国的根祗全在道教。 ——救亡图存的呐喊者,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 李约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英国两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作者,四大发明概念的提出者。 【本愿摘录】 若见夷狄,当愿一切得生中国,不生边地。 若见车马,当愿一切得道无为,乘风驾龙。 若见富人,当愿一切救济万物,世世受录。 若见贱人,当愿一切勤修匪懈,各得所为。 若见仙人,当愿一切真道悉成,飞升天堂。 若见大国,当愿一切归宗慕德,若水注海。 若见小国,当愿一切知止虚冲,安其所居。 若见兵甲,当愿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让贤。 【道德一体,尊道贵德】第一 《黄帝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道德真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君指归》云: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其次莫大乎神明,其次莫大乎太和;其次莫崇乎天地;其次莫著乎阴阳,其次莫明乎大圣。 《道教义枢》云:道德者,虚极之玄宗,妙化之深致。神功濳运,则理在生成;至德幽通,则义该亭毒。有无斯绝,物我都忘,此其致也。故《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又云:大道泛兮,玄德深远。《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同也。 【总释】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