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 是颅脑外 伤中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 而位于大脑镰、 小脑幕的硬膜下血 肿则相对较少,因其解剖结构特殊,血肿的 CT表现也具有特征 性。以往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常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现将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特点做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9 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中,男 14 例,女 5 例,年龄 20~68岁,平均 44岁。均有明确的颅脑外伤 史,外伤后到CT检查时间7?12 h。患者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昏、 恶心、呕吐、烦躁,部分患者有短暂昏迷史。
2方法使用美国GE HisPeedDuaL全身CT机,常规以 0M为基线行颅脑CT平扫,参数为120 kV、60 mA、2 s,矩阵 512X 512,层厚5或10 mm 2例加扫冠状位。
结果
19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8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6例, 同时累及大脑镰和小脑幕 5 例。合并同侧恼挫裂伤 3 例,合并头 皮血肿 7 例,无一例合并骨折。
1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CT表现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局部 或前后走行带状高密度影,厚 6?11 mm, CT值68?78 Hu。大 脑镰侧光滑锐利,脑实质侧清楚,但不规则,无水肿,无占位效 应。
2. 2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CT表现单或双侧血肿与小脑幕相 应,呈扇形高密度,幕缘密度最高,边缘光滑、锐利,离幕缘处 密度变淡而模糊,周边无水肿,无占位效应。
2. 3大脑镰合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CT表现具有大脑镰和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 CT表现,二者相连,右侧呈S形,左侧呈反 S形。
3 讨论
外伤后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 , 普遍认为是 头颅直接撞击或对冲伤使脑突然加速或旋转 , 使桥静脉与静脉窦 连接部撕裂,血液进入硬膜下腔所致 [1-2] 。 另外,从年龄构成 上可以看出,本组病例年龄较大 (平均 44 岁) ,提示大脑镰、小 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能与老年性血管退变后管壁弹性减弱容易 破裂有关。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由于其窦汇以下走行较水平, 在常 规平扫时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使血肿边界不清 [2]。CT表现为
扇行高密度,幕缘密度最高,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大脑镰硬 膜下血肿由于硬膜侧有坚硬的硬膜阻挡, 其内缘平直而光整, 外 缘因蛛网膜的张力低和脑沟、 脑回的阻力不均衡可呈局限的弧形 或波浪形改变。
在分析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时, 应注意以 下几点:①该类血肿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颅脑损伤并存;② 正常大脑镰及小脑幕的宽度[3]:③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内缘平 直外缘稍突出的带状影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幕缘密度最高 , 离 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的扇行高密度影具有特征性。 还应注意与以 下情况鉴别:①正常大脑镰高密度,并随年龄增长显示率越高, 呈粗带形,CT值可达200 Hu以上。②大脑纵裂池的蛛网膜下腔 出血 , 因蛛网膜下腔较宽大,脑脊液不断循环,并延伸至脑沟、 脑池,呈毛糙或齿状,双侧者呈羽毛样,复查时出血吸收较快, 常在24 h内吸收[4]。③小脑幕硬膜下出血因其扇形分布,无占 位效应,无水肿而不同于小脑出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