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亚急性期(演变期) 坏死Q波不变 ST段抬高或位于基线 T波倒置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期 V1 V2 V3 V4 V5 V6 * ppt课件 亚急性期为梗死数天后,心电图变化不大, 2周左右ST段回落等电位线 若ST段持续抬高,可能合并室壁瘤。 室壁瘤 * ppt课件 陈旧期(恢复期) 残留坏死Q波 ST段位于基线 T波倒置或直立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期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 ppt课件 陈旧性前间壁心梗 * ppt课件 AMI心电图演变小 结 四个期 超急性期 MI 急性MI 亚急性 MI 陈旧性MI * ppt课件 NSTEMI: ST段普遍性压低→T波倒置 多数不出现Q波 ST-T改变持续存在1~2天以上 心电图表现 * ppt课件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 前壁 MI V1-V4 下壁MI II、III、aVF 侧壁 MI I、aVL、V5,6 后壁MI V7-9 右室 MI V3R-V5R * ppt课件 定位诊断据特征性改变,尤其是病理性Q波 I、aVL—高侧壁 II、III、aVF—下壁 V1~V3—前间壁 V3~V5—局限前壁 V1~V6—广泛前壁 V5~V6—前侧壁 V7~V9—正后壁 V3R~V5R—右室 * ppt课件 一般化验检查: 白细胞 血沉 CRP 血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 肌红蛋白 CK-MB TnI / TnT 实验室检查 * 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 肌钙蛋白I/T :首选检查项目,特异性高。发病6小时内阴性者,再过6小时复查。 CK-MB: CK-MB至少1次超过正常上限值2倍有诊断意义 CK-MB的改变呈动态升高后回落的过程,如持续增高而无动态变化,多提示其增高为非心脏因素造成 增高幅度用来判断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以及酶峰值提前辅助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 ppt课件 附表 AMI的血清心肌标记物及其检测时间 注:★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 * ppt课件 超声心动图 了解室壁活动(阶段性运动异常)、左室功能 诊断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不全 放射性核素 心肌显象/血池扫描 其他检查 * ppt课件 STEMI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 ECG动态演变 有任何2个均可确诊 心肌酶异常? 因此,持续胸痛30min,伴出汗、面色苍白,含NTG 1-2#不缓解,ECG前壁(V1-6)、下壁(II、 III、 AVF、 V7-9)导联ST?或CLBBB即可确诊。不必等待酶学结果。 只有临床症状不典型,或ECG改变难以判断时,方依赖酶学的支持来确诊。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 ppt课件 AMI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 * ppt课件 心绞痛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肺动脉栓塞 急腹症 急性心包炎 心肌梗死鉴别诊断 * ppt课件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高达50%, 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 心脏破裂 1周 ,少见 心包填塞—心室游离壁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破裂 栓塞 1%~6%,1-2W 心室壁瘤 5%~20%,主要见于前壁MI 局部搏动减弱或反向搏动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10%,数周至数月,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发热、胸痛 心肌梗死并发症 * ppt课件 AMI治疗历程 院前:心律失常(VF)死亡为主,30—40% 1960s以前 —保守治疗,住院死亡率可高达30% 1960s —CCU 有效治疗心律失常, 住院死亡率约为15% 1980s —冠脉内及随后的静脉溶栓,住院死亡率10%左右 1990s —直接PTCA及/或支架置入,住院死亡率5%左右 * ppt课件 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 防止猝死 心肌梗死治疗原则 * ppt课件 监护和一般治疗: 休息、吸氧、监测、护理、建立静脉通路、 阿司匹林150-300mg 解除疼痛:度冷丁/吗啡;硝酸制剂 心肌再灌注疗法可有效地解除疼痛 再灌注疗法: 90%~95%是由于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所致,而冠脉急性闭塞至心肌透壁性坏死有一时间窗,大约为6h。 3~6h内,疗效最佳,最多12h 治 疗 * ppt课件 心肌梗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