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2013年06月07日 14:37来源:人民网分享到: 2人参与0条评论
?
?
在当天的对话中,杨振宁突然提到:“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莫言回答道:“手机。”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当日演讲精彩回放:
◆关于诺贝尔奖◆
获奖相同 感受天壤
范曾:
我看过一些科普读物,比如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凡是公式的部分,我全看不懂(全场笑)。我觉得霍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杨振宁先生认识他,而且杨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霍金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全场笑)。讲起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全场笑),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可是我走上斯德哥尔摩获奖讲台的时候,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跟英国人、法国人得奖感受是不一样的?
莫言:
我觉得我的感受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全场笑)。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我就会接到很多的电话,一会儿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儿又说你认为谁得谁不得,后来我干脆在这一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全场笑),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全场笑)。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看我的女儿(全场笑)。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法,就是在观察。
关于“中国梦”◆
中国梦想 充满希望
范曾:
我想请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谈一下你们的“中国梦”。(全场笑)
杨振宁: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所以这就产生了“中国梦”。中国的大学生因为中学教育的关系,被训练得很多,所以他们的课本知识比美国的一般的学生要多得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的大学生成熟。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前途的要求比较清楚,而且肯努力。那么所以你看了这样多的年轻人,今天有了够多的经济支持,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掌声)
莫言: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就是说美国的一个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最多,所以我想这也是表达了一种中国梦想:到天上去(全场笑)
◆关于科学与文学◆
科学文学?“创造”相通
范曾:
我想问问杨振宁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只能发现﹔我要问莫言兄,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
莫言:
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文学家关注的是人,可能科学家关注的是物,关注的是自然界。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在科学家和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这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
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在了解的步骤里面是需要想象、需要猜。所以我觉得其实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它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意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言:
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因为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实际上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作品里对宇宙进行描写。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蒲松龄的一篇小说——《聊斋志异》里的《雷曹》。这篇小说里写了一个书生听到了打雷。书生说:“打雷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到天上去看一看该有多好呢!”旁边那个人说:“你想上去看看吗?那好”。然后书生就睡着了,醒来突然感觉到自己飘飘摇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