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急症处理方法.pptx
儿科常见急症处理;
过敏性休克症状与抢救
·发病机理
是典型的第I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抗原物质(如血制品、药物、异性蛋白、动植物)进入人体后与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由IE所介导,激发引起广泛的I型变态反应。发生在已致敏的患者再次暴露于同一异种抗原或半抗原时,通过免疫机制,使组织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导致全身性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迅速内渗到组织间隙,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引起休克,累及多种器官,常可危及生命。;
1.起病类,约年数患者春接受抗(某些药品或食物、蜂类叮咬等)5分钟内即出现症状,半小时后发生者占10%。最常见受累组织是皮肤、
呼吸、心血管系统,其次是胃肠道和泌尿系统
2.症状:胸闷、喉头堵塞及呼吸困难且不断加重,并出现晕厥感,面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后期可出现意识不清、昏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O
3.此外尚可出现皮疹、瘙痒、腹痛、呕吐、腹
泻等。;
抢救程序
1.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2—0.5ml,此剂量可每15—20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亦可静注,剂量是1—2ml。
2.脱离过敏原,结扎注射部位近端肢体或对发生过敏的注射部位采用封闭治疗(0.00596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
3.苯海拉明或异丙嗪50m肌注。
4.地塞米松5~10m静注,继之以氢化可的松200—400m静滴。;
抢救程序
5.氨茶碱静滴,剂量5m/k。
6.抗休克治疗:吸氧、快速输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等。
7.注意头高脚底位,维持呼吸道通畅。
以上几点是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基本步骤,在抢救中应强调两点:一是迅速识别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二是要积极治疗,特别是抗休克治疗和维护呼吸道通畅。;
输液反应的症状及抢救
·输液反应的主要常见症状:
·1、发热反应(最多见,占90%以上);
·2、心力衰竭、肺水肿;
·3、静脉炎;
·4、空气栓塞。;
质分染物成污
入或再:
输白或蛋善;
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
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脏负担过重所致
o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
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
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o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
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输液反应的抢救方案:
1、吸氧。
2、静注地塞米松10-15m(小儿0.5-1m/k/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小儿5-15m/k/次)。
3、肌注苯海拉明20-40m(小儿0.5-1m/k/次)或非那根25m(小儿0.5-1m/k/次)。
4、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5ml/k/次)。
5、如果出现肢端发凉或皮肤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针5m(小儿0.5-1m/k/次),SBP90mmH时快速补液同时静注654-2针10m。由于输液反应不是速发型变态反应,慎用肾上腺素,但如果输液反应并血压急速下降时用肾上腺素0.5-1m皮下注射。;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其起病急,发病率高,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惊厥的发生率高,是因较成人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社经元异常放,引起惊厥。如惊厥时间过长或多次反复发作可使脑细胞受损,影响智力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惊厥发作时及时恰当的救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高热惊厥临床表现可分为简单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