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几点看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几点看法如今,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手机已经成为学生影响教学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一些学校就对此制定了一些制度,或者干脆下达了“封杀令”,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但效果并不明显。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我谈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一、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
1.便于学生与家人保持联系。大部分家长主要是出于安全和便捷的考虑才给学生买手机:一方面在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了解孩子的动向,方便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防止一些不必要事件的发生。
2.丰富了学生与家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形式。中学生通过电话或短信的形式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流话题和沟通情感,可以扩展交流内容,增加沟通弹性,起到面对面直接对话可能起不到的作用和效果。
3.体会科技发展的便利,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中学生在使用手机中切身体会到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增加了对社会信息的了解,拓展了视野,加深了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改变生活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向往,明确自身责任,进而强化学习的动力。
4.手机自身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好处。例如,学习劳累时,可听听歌进行精神调节,舒缓压力;可用拍摄功能,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可用闹钟装置提醒自己,等等。
二、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弊”
1.挂QQ,玩游戏,既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又浪费金钱。据了解,好多学生沉迷于挂QQ,难以自拔,个别学生在休息时间甚至课堂上发短信,上QQ聊天,几乎达到忘我状态,不但分散精力,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也影响到其他同学。再者,好多学生利用手机充网络游戏点卡、办理QQ业务等,一个月下来话费一大堆,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金钱。
2.不良短信,危害身心;短信诈骗,容易受骗。手机网络中存在诸如黄色笑话、无聊谩骂等不良信息,至于用中奖等圈套行骗的更是防不胜防。中学生好奇心强,世界观尚未成型,可塑性强,长期接触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损害身心健康,严重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滋生攀比心理,增加经济负担。中学生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你的手机有彩屏,我的手机会录音,他的手机能数码照相,学生相互间的攀比极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中学生一般没有收入来源,在互相攀比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要求家长购买的手机越来越高档,动辄上千的购机费加上每月数目不小的通话费给普通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开支。
4.使用手机为早恋提供了便利。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早恋甚至越轨的现象已时有发生。由于在学校里耳鬓厮磨、卿卿我我的场合和机会较少,很多陷入早恋泥淖的少男少女在欲望的诱惑下,转而利用手机频繁发送甜言蜜语、互相约会,从而避开家长和老师的干预进行非正常交往。
5.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增加考试作弊的行为,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现在考试用手机作弊是公开的秘密,屡禁不止,这不利于学生的诚信教育。
6.手机对人有辐射。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频繁使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子书会影响视力,经常使用耳机听手机里的MP3对听力也不好。青少年的免疫系统也比成人脆弱,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
7.中学生使用手机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学生携带手机很容易成为抢劫的对象,如遇到不法分子,后果就不堪设想。一些学生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有时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正常的同学关系,也引起了不少矛盾和纠纷。上体育课或参加活动时带在身上不方便,不带又容易丢失,住校生的手机在宿舍里也经常失窃,这些都给学校管理造成不小的问题,成为学校安全的隐患。
三、中学生应该正确地使用手机
我觉得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一定识别和自我控制能力,只要给他们讲清以下道理,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就可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1.明白配手机的目的。主要是为方便与家长、老师的联系,互通情况,如果把手机当作“炫耀”手段、“攀比”资本、“交友”的工具,那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心意,是绝对不允许的。
2.掌握好开机关机时间。教育学生上课时间关掉手机。让学生把作息时间告诉家长,家长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不要影响孩子的学习。
3.会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出使用者的个人素质。教育学生不能在大家静悄悄地听报告或看电影、听音乐等公共场合用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