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第十三讲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之情绪自我调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讲:自我调节
每个人都体验过愤怒、悲痛、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有的人能够很快地从这些情绪中摆脱出来,维持快乐的心境;有的人则在较长的时间内被这些情绪所困扰,并在某种刺激下出现行为失控。
我们经常看到或是听到一些人因为一时冲动,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是情境中的刺激等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在美国曾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上班女郎命案”。有一个惯偷假释出狱后,决心改过自新。但由于女友和孩子急需生活费。决心再干一次。他闯入了一幢公寓,正好女主人在家,他就用刀子威胁她,并把她绑了起来。当在收寻财物时,这位小姐另一位同屋住的同伴回来了。他同样把她绑了起来。这时,这位女主人警告他:她会记住他的相貌,并会协助警察逮捕他。这位惯偷本来再干一次就要收手,一听这话,觉得惊慌失措。他的情绪失控了,慌忙抓起汽水瓶子把两位小姐打昏,再用刀子向她们刺杀数刀,使其毙命。几分钟的情绪失控,使他失去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中国留美学生就是因为他认为对他的不公正而引起的杀人事件。这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高材生,认为在论文答辩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后,居然持枪杀害了几位著名教授,然后自杀。
以上所说的由于情绪冲动而导致的极端行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事者在实施这些行为时,自己并不明白这是在干什么,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
人们在冲动的时候,脑部边缘系统在一瞬间发出紧急信息,号召其他组织一起反应,而职司思考的新皮质根本来不及了解情势,更不能权衡轻重。研究表明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起关键的作用。当自身被情绪俘虏之时,思维中枢尚未察觉,杏仁核的反应已经是暴跳如雷、魂飞魄散,就是因为杏仁核先于思维,独立地激发了原始的情绪反应。
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情绪总是伴随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如何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绪,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重要问题。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就是实验者让几百名男女被试者都戴上提示器,不时提醒他们记录下他们的情绪。结果发现,一些非常快活的人也有火冒三丈或十分抑郁的时候,但他们都能在这两者之间保持着平衡,因而能经常体会到幸福和愉快。
实践证明,人要成功,不仅要靠你的才能,更重要是必须要有一种能力,就是人们在受到打击时,如何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仍能保持振奋精神,继续努力。
一是要? 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这是至关重要的。记得我年轻时,学习游泳时不小心滑入了深水区,当时喊是喊不出来,越紧张身子就越下沉,就在这紧要的关头,突然,曾经看过的游泳科技片的自救中的一句话:首先要冷静头脑…… 在我耳边响起,唤醒了我的意识,使我静了心,头脑一下清醒了。于是我就从我判断滑下的方向往上爬……老天有眼,我终于露出水面。我这个经历对我一生影响极大。
冷静的头脑可以使人理智地去思考问题,使情绪不至于造成过激行为。不能使人冷静的情绪是“激动”。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劝慰心脏病患者:“不要太激动,这对你心脏病不好”。不仅对心脏病如此。即使健康的人,因暴怒、狂喜和恐惧而引发情绪激动时,肾上腺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导致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血糖增加等生理反应,严重的会器官缺血、组织损伤,从而危及精神及身体健康,甚至危急生命。
《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就是由于激动导致意外事情的产生。周瑜才高气傲,心胸狭窄,诸葛亮就是利用他容易激动的弱点,第三次较量中的惨败,盛怒之下,连喊“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身亡。在《儒林外史》中,50岁的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狂喜之下,患了精神分裂症。在看球赛激动的情况下,当场而亡的也不少见。
情绪激动常使人丧失理智,在一时冲动之下做出误人误己的事。人要生活,就难免会情绪激动,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它,保持冷静的头脑,把激动的强度减低到最低的限度。
二是要求自己想像一种愉快的心情 并想象一种愉快的情境,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
三是换位思考 就是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认识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从而得到新的结论,使自己得到新的平衡。例如“就当交学费吧”、“遇坏运,好运正等着呢”。
四是学会自嘲 对自己的缺陷、无知或者狼狈的模样进行自嘲从而缓减精神上的压力。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
五是? 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要有一个好的心境,拥有好心境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要拥有好的心境,就要正确的评价自己,要保持自我的本色。对于自己的身体缺陷,或是因为他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或者因为她比我长得漂亮……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必管它。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唯一的自我,要为之高兴,要善用自己的天赋,建立自己的乐园。
有一位诗人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上一棵挺拔的松树,
就做一棵山谷中的灌木吧!
但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那就做一片灌木丛林吧!
?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
何妨就做一棵小草,
给路旁带来一点生气。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