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儿童与发明话题讨论教学设计冀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儿童与发明话题讨论教学设计冀教版
教材分析
课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发明都与儿童有关。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那世上的第一支口琴、听诊器等的诞生都与儿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能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项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4.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儿童的奇想、创造、发现,往往成为发明家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发明创造与儿童有关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字音的掌握情况。
3.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摘抄有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发明
与该项发明有关的儿童活动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灵感……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
这段话开门见山,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指出了发明创造与儿童的关系:儿童的奇想是发明创造的灵感。
1.课文中还有哪一部分的内容与此段相似?(文章最后一段)
这种表达方法叫首尾呼应,课文的结尾段和开头彼此呼应,主要作用是再次说明很多发明都源于儿童的创造、奇想与发现,并希望我们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创造。
2.玩儿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谁知竟“呜哩呜哩”地吹出了声。
女孩儿只是因为玩儿腻了而想换个新的玩法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能发出声音,这不经意间的发现竟然成为音乐家布什曼发明口琴的灵感源泉。让我们感到发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比斯特正要发作,……并突然大叫起来。
儿子不但把爸爸眼镜打落在地,打碎了镜片,还捡起碎镜片,真够调皮的。但他的大叫却是新奇的发现,因为镜片脱离镜架贴在眼前照样能看见东西。儿子的恶作剧成就了父亲的一项伟大发明。其实发明的源泉就在我们身边。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附送: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科学幻想之父教学建议冀教版
一、课前延伸,了解儒勒·凡尔纳,初识“科学幻想之父”。
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整个教学的基调应该以“自读自悟”为主。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做好这样几件事情: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儒乐·凡尔纳其人。可以让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名人名片”。
2、预习课文,认读生字,理解新词。
3、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凡尔纳的有关作品。
二、自读课文,了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其人及其作品:读懂课文。
1、了解凡尔纳其人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先是结合搜集的资料,交流制作的“名人名片”,对凡尔纳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至于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凡尔纳则应该是在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之后再次进行梳理、归纳。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收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交流活动可以围绕这样的一些话题展开:
(1)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多少?
(2)作者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那些内容?
三、关注凡尔纳其人:读透课文。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这篇课文的标题“科学幻想之父”,明确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文章,要关注人物形象及其特点。对凡尔纳这个人物的了解,也可以围绕着“我所了解的凡尔纳”、“凡尔纳其人”这样一些话题展开,还可以借助课后问答题“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
在围绕这些话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有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这里所说的“据”,既可以是课文的具体内容,还可以是学生课下搜集到的其他资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应该使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之父”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也丰满起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