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时下,“中国特色”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概念,它丰富的含义涵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然就实质而言,“中国特色”更是深刻层次的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诠释。文化是一种精神,有了文化才有了在此之上衍生的众多现象和科学的分支。“管理不只是工具、技术、方法,它也是一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眼光拓展到了中华文明之外的西方文明。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过程中,理性和科学的力量让我们惊讶的同时,也让我们开始在自身传统文化中重新寻找丰富的智力资源。现代管理也是如此,经历过引进和应用苏联、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后,逐渐出现了对于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基于自身文化价值下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探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管理思想上的启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其生存的土地上经过长期发展过程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源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历史过程中社会实践的智慧积累。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正是在这片沃土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她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1)?
统一性和多样性。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众多民族共同生存在一起,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央集权下区域文化差异明显,官方文化的大一统并没有抹杀民间地方差异文化的共存。
厚古薄今,重延续轻进步,具有长期连续性。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治乱交替,往复循环。一个封建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制度层面限于修补而没有根本突破和改革。
现世主义精神突出。中国文化重人文轻宗教,讲实用轻思辩,以人伦关系为终极关怀,具有强烈的现世主义精神。
重群体轻个体,重伦理轻自然。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家庭的概念深厚,但社会概念几乎缺失。伦理关系受到普遍重视,而个人价值却严重忽视。
重和谐轻效益。中国古代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人都重视整个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注重道德的建立,效益意识淡薄。
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上的“末”,其特点无不透露着中国文化投射的背影。考察几乎所有的管理思想大体体现在治国、齐家、格物之上,思想家们也试图将其管理理念落实到治国方略、齐家的具体实践中,具有强烈的时代和社会色彩。
“以人为本”思想占主导地位,重视道德建设。中国古代重视人、人性,重视对人的价值探求。统治者或具体管理者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十分注意对人和人性的塑造,“爱人贵民”,人本思想在社会中有着核心意义。
重农抑商的固国思想明显。在技术和科学有限的条件下,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统治者及其管理者对于农业的关注远过于商业和手工业,基本上管理的运用都具体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
浓厚的情义价值观。中国古人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古代社会看重“理”,有理就要重情重义。
注重“和”而求同的价值尺度。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中国古代乃至今天所追求的目标,“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判断事物、处理事物时,“和”就是其根本的价值准绳。“和气生财”就是社会生活的写照。
3)?
思想派别 代表人物 基本思想 手段方法 终极目标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
“礼” 礼治、德政
尽心、知性、知天
能群 至善
天人合一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庄子 道
齐物 无为
逍遥自得 小国寡民
自适其适 墨家 墨子 尚同 兼爱
非攻 天下兼相爱
天下治 法家 管仲
商鞅、申不害
韩非子 精气说
自然
采众家长 法治、礼法相辅、利义
术治
法、术、势相结合 天下治 兵家 孙武
孙膑 唯物主义
辨证思想 “五事”、“七计”
因形势而变化 得理
天下平 ?
虽然各个学派在基本思想和具体方式方法上不是完全相同,各有区别,但是基本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现代管理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1)?
中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惯例,作为社会管理者,古代社会主要限于政府从事政府管理和地方管理的官员。官僚思想、官本位思想是基于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上的社会封建等级差别而形成的。这种思想影响至今,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在很多地方仍是官僚制度,虽然我们也在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但与西方的科层制度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现代的官僚制度是由封建社会的皇帝之下的朋党派别演变为代议民主权力下的利益核心主体下的体系网络。管理者权力来自于民主原则下的公众的赋予,而当权管理者在不同的权力等级不同层次下分别属于不同的枝干体系,从而形成网络。
这对管理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久而久之使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人拥有比掌握技术或贸易商业的人在社会地位上有明显差别。这使富人阶层在经济上拥有巨大的财富时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