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便利店行业分析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年便利店行业分析报告
201年3月目 录
一、什么是便利店 4
1、基本属性:“便”、“遍”、“变” 4
2、零售业态后起之秀,美日市场已渐入成熟期 5
二、外部驱动因素:人口密度、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和政策 8
1、人口高密度是便利店快速成长的沃土 8
2、便利店业态需要更高的收入和购买力保障 9
3、上班族增加与老龄化提出更多便利消费需求 10
4、行业政策推动便利店业态发展 11
三、内在驱动因素:门店经营、后台支撑和扩张模式 12
1、差异化经营是必由之路 13
(1)商品差异化:自制食品和自有品牌是着力点 13
(2)多样服务:围绕“便民”核心的聚客利器 15
(3)灵活展店:选址、陈列及创新业态,多管齐下 18
2、高效供应链是必备支撑 21
(1)高毛利伴随高费用,货品周转决定经营效率 21
(2)物流“动脉”:配送资源集中化是核心 23
(3)信息“神经”:在顾客和供应链之间建立有效互动 24
3、总部职能与门店经营优化配置是扩张模式选择的关键 27
(1)直营模式管控更强,加盟模式扩张更快 29
(2)资源配置效率决定扩张模式取舍 30
(3)成熟市场:总部职能后移,加盟模式渐趋主流 32
四、业态生命周期特征分析 34
1、Growing Pains:早期持续亏损与大幅动态关店或不可避免 34
2、成熟市场行业集中度因驱动因素差异而出现明显差距 36
3、并购是成长后期重要助推器 37
五、中国市场:加速发展进行时 39
1、区域集中的行业格局日益形成 39
2、内外资品牌群雄逐鹿 41
(1)外资便利店抢占渠道为先 42
(2)内资便利店奋起赶超 44
3、内资便利店享受“扩张红利”,专注经营方可长久致胜 46
(1)受益“扩张红利”,内资便利店连锁ROE领先 46
(2)长期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需要倚赖经营能力的提升 48
(3)从“扩张红利”到核心竞争力的升华之路 49
一、什么是便利店
1、基本属性:“便”、“遍”、“变”
便利店最早诞生于1930年代的美国。顾名思义,便利店是满足顾客便利性以及应急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根据美国便利店协会(NACS)的描述,不同于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出售的更多的是“时间”——在消费者眼中,便利店往往意味着便捷的选址、延长的营业时间、一站式购买、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快速的结账,从而迅速满足其消费需求。
总的来看,便利店业态具有营业时间长而购物方便(“便”)、体量小而分布密集(“遍”)和提供针对性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变”)等特征。
便利店经营时间普遍在15个小时以上,有的达到24小时,全年无休。从体量上来看,便利店一般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有的甚至仅约几十平方米;相应的,便利店店均员工也很有限,一般在10~20人左右。由于体量小开设灵活,便利店往往进行密集分布,选址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或交通十分方便的居民住宅区、公路边(包括加油站),以及车站、医院、学校、娱乐场所以及写字楼等所在地。尽管受经营面积限制提供商品种类有限(平均SKU仅为2000~4000),但便利店一般均能够结合其所在区位周边顾客群特征,针对性的提供满足便利、即时消费需求的多样商品,包括食品、饮料和小百货等;除此之外,为提高便利性和客户粘性,部分便利店还提供多样便民服务,包括充值、取款、购票以及快递等。
2、零售业态后起之秀,美日市场已渐入成熟期
1930年代,美国7-Eleven的前身美国南方公司最早开创了便利店业态的雏形,并于1946年前后将这种门店形式命名为“7-Eleven”。1970年代前后,便利店业态被引入日本,就此开始在这片人口高密集地区的蓬勃发展。
与传统零售业态如传统百货和超市等相比,便利店业态起步相对较晚。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泛超市业态进入快速成长期,便利店业态在泛超市业态中为中高阶业态,对人均GDP要求相对更高,达到4000~5000美元。当人均GDP达到15000~25000美元左右,便利店业态逐步进入成熟期。美国进入1980年代、日本进入1990年代之后,便利店行业总体规模增速开始放缓,开始出现由成长期过渡至成熟期的迹象。目前美国和日本便利店门店数量年增长水平均已降至5%以下水平。
除增速均放缓之外,美日等成熟市场便利店行业还表现出其他趋同的现象,包括门店密度较大(达到2000~3000人/店)、食品及烟草为门店主打销售商品(占比均超过70%)等。
但是,日本和美国便利店行业之间也存在的明显的差异,比如从门店性质来看,美国加盟便利店占比相对较低,而日本则高达90%以上;从商品结构来看,美国便利店大多数均与加油站结合或是加油站附属配套,油品销售在总销售额中占比达到约70%,而日本便利店销售商品中包含更多的鲜食或速食(快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