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演变战略联盟视角下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边界的演变战略联盟视角下的分析
摘要: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企业边界为什么会发生变迁,这正是企业边界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文章根据经典的企业组织边界理论,结合现今企业战略联盟化背景,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趋势及其成因。企业各边界组成部分的变化,体现战略联盟组织形式的优势。
关键词:企业边界理论 组织边界构成 战略联盟
一、绪论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采用通过与战略合作这种半科层半市场化关系来拓展企业影响力,战略联盟发展得十分迅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组织创新”。企业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降低成本。并高效率地进行知识与信息的传输与共享,企业的边界也发生复杂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相互交叠的公司战略圈。正如Michael Hammer所说:“长远看,互联网的革命性影响,将在于消解企业之间的界限――曾经的大事是拆毁企业内部的墙,而今后10年商业演讲主题的下一件大事,则是企业之间的墙的倒塌。”
二、企业组织与边界
(一)组织与边界理论
1 交易费用学派
交易费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是Coase,他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即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企业内部组织交易与公开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相等处。Williamson对Coase开创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诠释,认为企业及企业的边界受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企业边界决定于某一特定企业在经营中的交易频率,涉及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以及企业所处的契约环境这三个因素。Grossman和Hart(1986)在Williamson的基础上指出市场交易可能带来交易费用,而企业合并也可能带来费用,从而提出完整的企业合并理论,
Arrow提出:市场失灵使得企业存在有必要,他认为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优于市场上的信息系统。Roberts和Milgrom(1982)在Arrow的基础上,提出市场交易费用归根到底不是由契约不完全造成的,而是因为“市场失灵”引起的短期契约费用造成的。
2 资源观学派
Barney强调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产品差别或低成本的优势。??种独特优势概念在战略理论中被称为“核心竞争力”或“可持续性竞争优势”。Conner和Pra-halad(1996)则进一步挑战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经典观点――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将低效率的市场交易通过组织结构而内部化。与Williamson把企业看作是规避机会主义行为危险的一种方法相反,资源决定论把企业视为“积极因素的创造者”――创造无法被竞争者模仿的价值。
3 知识观学派
Teece认为企业组织的知识以及相应能力是企业经营范围的一个决定因素,奠定了基于知识观的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企业核心能力成为重点(teece,Pisano and shuen,1997)。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正是企业异质性的根源,
Nonaka,Takeuchi和Umemoto(1996)提出了知识创造转换模式,强调隐性知识和情境对于知识创新和共享的重要性,一个组织不仅是许多个体知识的总和。它可以通过个体间的互动学习来创造知识,体现企业的知识进化过程。
(二)组织边界的构成
我们将组织边界定义为组织与其所在环境的分界线,事实上,组织边界有多种分类,比如有形边界与无形边界,横向边界与纵向边界等。Williamson等人通过交易的替换来定义企业边界,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费用假设与市场完全竞争假设是相互矛盾的,生产和交易都是经济组织选择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忽视了组织的生产属性而仅仅从交易维度分析组织的边界决定是有失偏颇的。另外,现实中的一些企业,其资产专用性很强。但交易双方并没有实行一体化,而是以战略联盟等中间组织形式组织交易,这用Williamson企业边界理论显然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资源观理论倾向于使用资源的关联性来分析企业规模和范围。一个企业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的边际极限,在于该资源对企业内部主体资产关联性的位置。也就是使用制度控制来实现对该资源的占有是非效率的界限。相比较而言,知识观学派更强调对企业核心技术,即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和控制,并将效率概念动态化、长期化,在新技术与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任何“核心竞争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持续竞争优势。
在这些理论基础上,Filipe和Kathleen (2005)从理论逻辑、组织内部等更加实际和基础的方面,综合了多种企业理论对组织边界的内容加以诠释,将组织边界分为:效率边界、权力边界、能力边界以及身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