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葡萄糖酶传感器课程设计.doc

发布:2017-06-20约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物医学传感器测量与信号处理 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 孙盼 学号: 200900172020 班级: 生物医学工程 目录 一、设计题目……………………………………………...4 二、设计目的……………………………………………...4 三、设计内容………………………………………………4 四、设计要求……………………… ………………………4 1、引言…………………………………………………4 2、国内外现状分析 ………………………………………5 3、设计原理及逻辑框图……………………………………6 4、分析与讨论……………………………………………11 5、结论(展望)……………………………………...…16 6、设计心得体会……………………………………...…16 一、设计题目: 尼龙网为固定酶载体的葡萄糖传感器设计 二、设计目的: 1、 掌握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应用 2、 熟悉传感器的一般结构,掌握简单传感器电路的设计方法。 3、 通过设计,掌握一般葡萄糖传感器设计方法,熟悉葡萄糖检测的原理。 三、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可以测量葡萄糖的生物传感器,主要是检测葡萄糖的浓度,可用于人体血糖、发酵罐内葡萄糖、部分实验室等场合的葡萄糖检测与控制 四、设计要求: 1、引言 葡萄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纯净的葡萄糖为无色晶体,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的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葡萄糖在医学上主要用作注射用营养剂(葡萄糖注射液);食品工业上葡萄糖经异构酶处理后可制造果糖,尤其是含果糖42%的果葡糖浆,其甜度同蔗糖,已成为当前制糖工业的重要产品。在食品、医药工业上可直接使用,在印染制革工业中作还原剂,在制镜工业和热水瓶胆镀银工艺中常用葡萄糖作还原剂。工业上还大量用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维生素C(抗坏血酸)。临床上做糖尿病的诊断试验时,通常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当静脉空腹血糖5.0mmol/L,可排除糖尿病;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有临床症状时,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当静脉空腹血糖在5.5~7.0mmol/L之间并且怀疑糖尿病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早期诊断糖尿病。一旦血糖下降到80毫克%时可能出现糖尿现象。国家规定,用葡萄糖酸的钾、钠、钙、锌、铜、铁、锰等作为人体营养强化剂及药用补充剂,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长期的、科学合理的服用,对一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不言而喻DNA传感器等。按照传感器器件检测的原理分类,可分为场效应生物传感器、热生物传感器、声波道生物传感器、光生物传感器、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介体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等。根据基底电极的不同可以分为汞电极(主要是悬汞电极)传感器和固体电极(包括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电极,金电极,碳电极等)传感器。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是将酶催化的生化反应信号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物理信号加以输出的装置。第一代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固定化的葡萄糖氧化酶催化底物葡萄糖被环境中氧气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在碳或金属基电极上在一定工作电位下产生电流响应,从而根据电流信号的测量结果对葡萄糖定量。这种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是以氧化还原酶的天然电子受体—氧气来作为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的电子受体的,由于过氧化氢在较高的正电位下发生阳极氧化过程,因此人体内源性物质例如抗坏血酸、尿酸等,即使处于各自生理低浓度,也会在碳或金属基电极上被氧化导致氧化电流信号的迭加而产生干扰。 为了改进习见的第一代酶电极的设计,消除上述干扰,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发展了许多技术策略。比如改用非生理性的人工合成的电子受体取代氧气,研制出第二代电流型葡萄糖酶生物传感器。它们通过人工电子受体将电子从葡萄糖氧化酶的黄素氧化还原中心转到基电极表面产生电流信号,使得电流分析可以在较低的正电位以至负电位下实现,从而消除内源性物质氧化的干扰。然而这些人工的电子受体通常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其生理毒性问题大大限制了传感器在体内检测葡萄糖的应用。 人们还基于酶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进行检测而研制了第三代电流型葡萄糖酶生物传感器。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是指在无媒介体存在下,利用酶与电极间的直接电子传递设计制作的酶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构造中的理想手段。由于生物酶分子活性中心深埋在分子内部,使得酶与常规电极之间直接电子传递较为困难,因此基于直接电子传递的生物传感器虽已见于报道,但这些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并不太理想,存在若干问题,主要是电子传递速率不高,另外这一类传感器还仅仅涉及少数几个氧化还原酶和氧化还原蛋白。总之,第三代生物传感器仍处于探索阶段,要发展到广泛应用阶段还有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