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讨论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案讨论2例 自贡市中医院功检科 2014.04.17 尤凤莲,女,60岁 因便血行胃镜检查。 胃镜发现肿块。 我科超声胃造影检查 讨论?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对常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早期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具有术后易复发的特点。 病理 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恶性程度目前较经典的是根据肿瘤大小以及有丝分裂指数(MI)来评估.如肿瘤直径2cm,MI5/50高倍视野则认为是良性的。 发病情况 性别:男女无明显差别。 年龄:发病高峰年龄55~65岁 部位:整个消化道均可 胃:60%~70% 小肠:20%~30% 结直肠:18.1% 食管:1.4% 偶尔可见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 病理 胃间质瘤大小不等,直径 0.8cm~20cm,可单发或多发。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无包膜,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发病原因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胃间质瘤的产生因素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胃间质瘤的病因与各地方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等食物,或过多摄人食盐,都可能增加胃间质瘤发生的危险性。熏制的鱼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发霉的食物含有很多真菌毒素,腌制的食物中有亚硝酸类,这些物质都有致癌作用。所以大家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拒绝垃圾食品,多吃水果蔬菜。 二、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胃间质瘤的病因与遗传也有关系,患者家属中胃间质瘤发病率高于比一般人都高,这些人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相似,增加了胃间质瘤的发病机会,这也表明了遗传因素在胃间质瘤发病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临床 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软组织肿瘤,具有潜在侵袭性,恶性程度较高,能够严重伤害身体的器官,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威胁生命,其“凶狠”程度有时更猛于一般胃癌。 临床 1、严格意义来讲无良性可言:关于如何判定间质瘤的良、恶性,在临床上仍然是值得争议的问题。但现在更多的学者赞同,对间质瘤不再需要区分良恶性,仅根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像判断肿瘤的危险度,一般认为直径5厘米者多为恶性。 2、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发生转移: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通常无特殊症状,一般只有当肿瘤较大时才出现症状,如心绞痛、腹部肿块、恶心、体重下降,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40%以上的患者由于肿瘤破裂急性出血,同时出现转移。 3、由于特殊生理特性及结构使得手术治疗效果差:通常,手术是胃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与其他软组织肉瘤相比,胃间质瘤具有很脆的假囊,术中易造成肿瘤破溃继发腹腔内播散,故切除过程已发生癌细胞转移。 4、间质瘤“顽固不化”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不明显又无特异性。治疗中该病也表现出“顽固不化”的一面,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又易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很多患者应用大剂量的放化疗,结果不仅无效还浪费金钱、摧残身体。 生存率和复发率 根治性手术治疗后的5 年及10 年存活率为32%~78%和19%~63%。 术后复发率为45%~90%! 高危GIST (肿瘤直径10cm,腹腔内肿瘤破裂者)的术后复发率高达85%~90%!!!。 复发和转移方式 局部复发 肝 转 移 腹腔转移 男,72岁,发现肘部包块一周 超声表现:肘后部皮下组织层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大小约3.5X1.8cm,内透声可,可见较多网状回声。 超声诊断 1.评判来源; 2.观察形态; 3.评价比邻关系; 4.大小(该肿瘤5cm多为恶性倾向) 5.血流灌注 6.频谱分析(RI在0.59左右) 讨论? ?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一种肿胀,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腱鞘囊肿是不会发生癌变,不会扩散,虽然他们可能会扩大规模,他们就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手腕腱鞘囊肿症状很明显,发病部位会有轻微酸痛感,囊液变多时就会变硬而且有压痛的感觉。如果患处在手腕处,就也会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酸痛、放射性痛,严重的话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 腱鞘炎 肌健是一束连结肌肉和骨骼,传导肌肉产生的压力的纤肌腱炎图解维组织。肌健具有耐受弯曲、伸展和扭曲的功能。但当过度疲劳,纤维撕裂或其他损伤时肌健会发炎。如果关节的不断运动使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