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浙江省杭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发布:2016-04-12约3.9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二中高二年级政治(理科)期末试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运动的不同看法,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静既含动,动不舍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看,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属于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C唯心主义、辩证法、二元论 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这说明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C神鬼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神鬼观念是人凭空出来魔术是一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它是魔术表演者依据科学的原理,运用特制的道具,进行的种种奇幻莫测的表演。关于魔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魔术表演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B魔术制造的奇幻现象是不存在的 C魔术表演的神奇来自对客观条件的利用 D魔术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是奇幻现象的来源 A. 思维决定存在 B.地形决定地图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第一性 7.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正确的表述是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有时物质决定意识,有时意识决定物质 8.美索不达米亚人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集聚中心和贮藏库。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B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是可以改变的 C只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体现的认识论理论是 A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10.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查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看到的是古树顽强生命力的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看到的是古树实用价值的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1.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下列成语与 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C.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D. 审时度势 趋利避害?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8.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选择题Ⅱ()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有消息表明,2009~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目前我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