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论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的终身学校,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直接标志。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它担负着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
而作为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县级图书馆,是通过文献信息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它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唯一面向我国9亿农民和1.6亿小城镇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提供终生教育的公益性社会文化窗口单位。它是我们国家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于县级、服务于大众的重点体现。尤其是在这飞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县级馆是为占我国人口85%的广大城乡居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先进的、现代的、高新的、智力的支持,为全民思想素质教育提供信息资源的场所,更是一个县域构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县级图书馆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当数量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发生了明显变化,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也出现了,如江苏昆山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8600平方米,藏书47.2万册,新书比例达70%以上,全面实现了藏阅合一。馆内装备了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计算机公共网络系统,拥有信息点800个,无线网络覆盖全馆区,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
然而,尽管国家正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图书馆氛围,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公共图书馆与读者阅读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供需矛盾。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2003年3月曾披露说,与每1.5公里半径内就要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两万人就应该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中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还非常落后,我国如今是平均45万多人才拥有一座图书馆。并且,目前国际标准是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2册,而中国目前图书馆的人均藏书量仅为0.3册,可见其间的差距有多大。
据资料统计,2005年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馆舍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建筑,与比肩而立的新建筑相比,寒酸破败,多数县级图书馆由于多年未购进新书,书架上多是20世纪60~70年代的书,需剔旧下架的占30%~60%,根本无法满足读者对现代科技知识的需求。
就全国而言,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经费严重不足
在我国西部地区,多数县级经济状况不佳,对图书馆事业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是图书馆馆面信息资源下降的硬性约束条件。这就使得县级公共馆馆舍简陋、设备不足、藏书陈旧、技术服务手段落后,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难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服务。
目前的情况是,担负着全国80%以上人口服务面的县级图书馆,其业务总经费只占担负着全国20%左右人口服务面的国家、省、州级图书馆的30%左右。也许这样的比较有失偏颇,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在宏观投入不足的同时,对县级图书馆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从县级馆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看,有相对稳定和充分的购书经费,能沿着科学合理的文献收藏计划目标实施的只占少数,实属凤毛麟角。多数馆的情况是,购书经费无稳定的保障,只是根据地方财力和领导情绪的变动而变动。所以科学合理有序的文献资源收藏工作根本无法实施。
(二)县级公共馆的队伍素质较差
首先是领导干部素质不高。在图书馆五要素中,图书馆干部是图书馆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高质量的图书馆必然要求有高素质的图书馆干部,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较差。在县级公共馆队伍中,接受过系统化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人廖廖无几,多数人又疏于自学。因此,多数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价值知道得不多;对读者心理和读者需求缺乏研究;对文献的分析、选择、分类、编目、宜传及参考咨询的业务处理能力较低;对图书馆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优惠意识和使命意识,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一味消极等待。三是县级公共馆员的馆员专业结构单一,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人员比例过小,缺乏深加工文献信息的专业工作者,面对经济建设、科研和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信息需求,无法开展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三)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在信息社会里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没有必要且无能力收集多而全的文献信息,而县级馆由于人力、财力很有限,对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工作更应重视。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广播、电视等音像、电子设备逐步普及,它们以其直观、便捷、高效的特点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占了一席之地。其次遍及县城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音乐茶座、录像厅等,不但与图书馆争夺人们的剩余精力和休闲时间,而且这些现代休闲场所以浓郁的浪漫情调和艺术化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昔日的图书馆读者。
(四)普遍轻视地方文献收藏
县级图书馆反映县域文化特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