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灾后儿童心理干预.doc

发布:2017-10-30约1.04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儿童在灾害面前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反应强烈,有的则看似平静。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但是无论孩子的反应如何,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还是十分必要的。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黄悦勤教授介绍,有几类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有被虐待或殴打史的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对于灾区的孩子来讲,他们忽然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从心理上很难尽快适应,这时候孩子的一些情绪起伏,包括大哭大叫、激动等,援助人员不要刻意去压制,允许他们发泄。在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多和他们沟通交流,从精神上去安慰,还可以通过孩子们一起进行活动、画画、讨论等形式,使他们尽快平静下来,走出阴影。另外,对于失去父母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照,并积极寻找到孩子的亲人们,这样对孩子心理的抚慰也是十分重要的。 灾后儿童心理三阶段(提醒) 第一阶段:震惊、困惑、否认 孩子安全感极度丧失,对人会非常依赖、依恋,最需要成人陪伴。 应对:在语言方面,要多对孩子说些肯定的、安慰的话,如告诉孩子“现在是安全的”。如果亲人有去世的,在这个阶段,暂时不告诉其事实的真相,比如说,可以告诉孩子,“死亡的亲人已经去了很远的地方”之类的话。 面对孩子震惊反应,家长或者是孤儿的陪同人员应该表现为更为镇静,要用镇静的行为来影响和告诉孩子,传达一种安全感。 第二阶段:孩子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恐惧等,也有些孩子会出现自闭倾向,常一个人独自呆着闷声不响 应对:在这个阶段,可以告知相关的事实,并设法让其接受事实,并帮助其正确宣泄情绪反应。 第三阶段: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和性格改变 应对: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进入到这一期,必须要接受正规心理治疗,甚至必要药物治疗。(张慧丽) 震后惧怕是什么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噬一样。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所以我们要认识到: 1、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2、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3、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4、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5、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和安慰。 6、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和孩子讲述地震 1、用平静的口语,简单介绍这次大地震的状况,造成的损害和伤亡。并举一个温馨、机智、救人的故事当对比。 2、引发儿童说出心中的惧怕例如“宝贝!你在大地震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最害怕的是什么?”大人可以简短说一下自己惊慌失措、害怕的情形和余悸,引导孩子一起说出来害怕什么。 3、和孩子讨论他的害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现实,对于合理惧怕事项,应讨论如何克服它,如何预防它。 4、带领孩子作一行动方案:如何做好预防措施,或帮助家人重建家园的要点。 这样的讲述和澄清,可以引导孩子缓解惧怕的心结,它的要领是从发觉到宣泄;从讨论惧怕事件中认清那些值得担心,那些不是;并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考,采取预防和安全措施,从而把惧怕转移到理性的积极行动上。 类似的过程,也可用在讨论“如何赈灾”、“如何帮助受灾家庭的儿童”。从引发酝酿气氛,到热心的讨论,找出方法和实践行动,能激发儿童的爱心和生命的活力,让心理得到健康。生命的关怀 让他们表露情感,透过写信和口头的祷词,让孩子们纾解情绪。让孩子给遇难者祈祷或写一封给亡者的信,诚心的祝福罹难者,并说出自己会珍重自爱,创造光明的人生。 怀念往事的美好,并说出往事已成过去,自己会更努力向上,做个好孩子,并珍惜生命。 与受灾的孩子谈话时要注意: 1、适时自然的情境,给孩子信心和安全感。 2、聆听、接纳、同情、支持、了解孩子的困境。 3、引导孩子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作成行动计划。玩具有利于灾后儿童心理辅导 发布:公众健康教育网??发布日期:2008-5-30????点击:77   对于儿童,像玩具熊之类他们可以拿着或看管的玩具,可以帮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1、给脆弱的心灵一个小小的港湾   娃娃及动物形象玩具,可以满足儿童爱与被爱的情感需要,通过触摸和拥抱这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