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批评史论文.doc

发布:2017-12-16约1.2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文学院 09级中文 64号 邓伟月 浅析曹丕的《典论·论文》 摘要:《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他所涉及的内容要比过去任何文学论文都宽广的多,有些内容相当精辟独到,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明文学理论在当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论文》中涉及了文学界长久以来的“文人相轻”陋习,并首次提出了“文体”论和“文气”论,以及他把文章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都为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人相轻 “文气”论 文体论 “不朽”说 《典论·论文》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作者曹丕,字子恒,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魏文帝。《论文》是一篇文学理论的专门论文。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如《诗大序》、班固的《离骚赋》、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等,其中,这些形式的文学批评,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典论·论文》出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才有了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著。因此,《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产生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它涉及了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对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都做了广泛的探讨和论述。 ·创作背景 《典论》的写作时间在曹丕当太子不久后,大约在建安二十二年至曹丕即位的延康元年之间(217-220),此时建安七子皆以去世。因此《典论·论文》的产生是有它的政治、思想背景和文学创作基础的。《典论·论文》的中心是论述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是和汉魏之际政治学术思想的变迁直接联系着的。曹丕的《论文》重视品藻诸家,分析各家才性的细微差别,探讨文气的内在规律,其思想文化背景一是当时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很盛。二是当时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自觉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体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这些都历史地呼唤着《典论·论文》的产生建安七子各自禀气不同,个性不一,所以在创作上体现出来的文体风格也不一样。曹丕非常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论产生、形成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南北朝,曹丕的文体论具有奠基意义。 ,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将文学的不朽的价值落实到个体的人格与生命,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是“立德、立功”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