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部分支架和运动第三章教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Ⅱ部分 支架和运动 第三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 骼 一、骨 (一)骨的形态 (1)长骨 (2)短骨 (3)扁骨 (4)不规则骨 (二)骨的构造 (1)骨膜 骨外膜 外层厚,纤维多、细胞少; 内层纤维少、细胞多 (含大量骨原细胞)。 骨内膜 近骨面也含骨原细胞。 作用:营养、造骨、再生。 (2)骨质 (三)骨的化学成分 骨的形态 骨的构造 骨的化学成分 二、骨连结 直接连结:活动幅度很小 间接连结(关节) 活动幅度较大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三)关节的运动 屈和伸—在冠状轴上,两骨靠近,角度减小的运动--屈;反之--伸。 收、展—在矢状轴上,骨向正中线靠拢的运动--内收,离开正中线--外展。 旋转—环绕垂直轴或骨纵轴转动,骨的前面向内旋转--旋内,向外旋转--旋外。 环转——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 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脑颅骨:额骨1、枕骨1、蝶骨1、筛骨1、顶 骨2、颞骨2 面颅骨:上颌骨2、颧骨2、腭骨2 、鼻骨2 、泪骨2 、下鼻甲骨2 、 下颌骨1 、犁骨1 、舌骨1 听小骨:锤骨2 、砧骨2 、镫骨2 脊柱: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 胸骨1 肋骨24 上肢带骨:肩胛骨1、锁骨1 腕8 上肢游离骨:肱1、桡1、尺1、手骨 掌5 指14 下肢带骨:髋骨1(髂、耻、坐骨愈合) 跗7 下肢游离骨:股1、膑1、胫1、腓1、足骨 跖5 趾14 (一)颅骨的特征 1.脑颅(8块): 额、枕、蝶、筛 各一; 顶、颞 各二。 颅盖: 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额囟、枕囟、蝶囟、乳突囟。 2.胸廓(thorax) (37块) 组成:胸椎、肋、胸骨。 功能:保护,参与呼吸。 1. 胸骨(柄、体、剑突) 柄、体交界处为胸骨角 2. 肋 构成:肋骨、肋软骨。(肋头、肋颈、肋体、肋结节、肋角、肋沟) 3. 胸廓整体观 特点:横径大于矢经,上窄下宽近圆锥形(有年龄、性别、体形、健康状况等差异)。 (三)四肢骨的特征 自由上肢骨 肱骨 桡骨 尺骨 外桡,内尺 手骨 下肢骨 下肢带骨 髋骨 下肢骨 股骨 髌骨 胫骨 内侧髁 外侧颗 髁间隆起 胫骨粗隆 内踝 腓切迹 腓骨 腓骨头 腓骨颈 外踝 足骨 骨盆: 构成 左、右髂骨、骶骨、尾骨。 (男:狭长,女:宽短) 功能 传递重力,保护盆腔内脏。 足弓: 构成:跗骨、跖骨、足底韧带、肌腱。 特点:双拱型、三点着地(跟结节、 第一、五跖骨头) 功能: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