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反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反思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内容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2003信息技术会考的,对考试的命题情况、考试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取向、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等相关环节作了阐述,力图为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关键词会考信息技术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将列入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形式,采用笔试为主将逐步向机试过渡具备机试条件的学校将以机试为主。年的试卷结构基本一致,满分仍为100分。试题的难易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难题三个层次,比例为72:1。难度系数大于等于0.7的为容易题,难度系数在0.350.7之间的为中等题难度系统小于0.35的为难题难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整卷难度为0.76,误差±0.03。块及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赋分比例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0% 模块二:操作系统 第一册第单元第二章 WINDOWS基础 20%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册第二单元 用计算机制作板报 20%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世界 15%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第二册第二单元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5%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第四册 程序设计 5%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第三册 网页制作 15% ????填空题:只要求填写最简单的概念和结果。每空1分,占10分。单选题:有四个选择项的单项选择题。占60分。判断题:只需判断题目的说法正确与否,不必说明理由。,占15分。简述题:写出某一结果的操作步骤,或者是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表述,或者是完成某一功能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共15分。考试高分不多、高分不高、整体率偏低这一情况。透过会考的考试结果和平时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更新观念、加强加快信息技术课的教改实践是迫在眉捷又意义深远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在高考指挥棒下人们很难理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甚至社会的学子们有多重要。人的主观意识落后于客观现实,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要认识这件事很重要并不容易。在中学,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表现之一是课程没有要求。开不开课、在哪个年级开课、每周上多少节课,有较大的随意性。各省市。表现之二是课程没有进入高考范围。表现之三是课程没有注重自身的建设。许多学校给教师安排许多课程以外的工作,使得工作压力太大而不能投入力量去开发教学方面的课件。有教学内容的商品软件并不少,但适于作为上课用的并不多。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具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但层次不齐,对于滞后于时代的内容不感兴趣,追求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新信息。大部分学生对不感兴趣。INTERNET知识等包含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信息则受到同学的关注。从课程的发展角度看,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不仅是中学的一门课程,还应该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作为学校更应看清形势,超前思维,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先进教育设施、设备,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运用的力度。二、突出重点??树立信息概念和实践操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两大问题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关,在信息技术的观念得到彻底更新、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之后,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引导和准确把握的问题。(一)突破概念门槛??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会考的内容基础知识,而学生最不愿意的就是识记基础知识,并认为计算机是一门操作课,对于识记有认识上的误区,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不少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彻底理解,比如的计算机组成等。信息技术课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基础性,它决定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文化基础课。因此它就必须和语、数、外一样,学习的第一关是概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概念丰繁复杂而且抽象树立较强的概念意识。(二)加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学生的答卷情况分析,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平时训练内容基本一致,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总结,同样不知所措。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必须加强上机操作实践活动。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1、 搜索、获取信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