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因素分析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院感科 神经外科
赵瑶 吴琛 吴旭琴 金美娟 黄煜伦 乔美珍
内 容
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预防控制策略
背 景
我科每季度对脑外科手术部位进行目标性监测,每季度反馈给科室。
2013年二、三季度发现一类手术在以前处于下降趋势中出现了反弹,但统计分析提示感染病例主要与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值高有关。
背 景
2013年12月中下旬我科接到脑外科反映:近日病房颅内感染增多,希望我科对其病区进行全方面的调查。我科组织人力物力对脑外科开展了现场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
临床医师、护士长现场访谈
现场观摩颅脑手术
手术室采样
感染病例现场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
背 景
流行病学调查目的
通过对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从而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研究方法
回顾性采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0月至11月)诊治的开颅手术患者,按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计算颅内感染发生率,分析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数据从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系统、医嘱系统导出。
主要内容: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择期急诊手术、手术时间、ASA评分、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术前住院天数、引流、植入物及耗材、术中出血量、庆大霉素冲洗、围手术期头孢曲松应用等。
研究方法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①发热、头痛、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颅内感染临床表现;
②脑脊液常规结果:白细胞10.0*106/L,白红比(白细胞/红细胞)1/50,外周血血象高,白细胞10.0*109/L;
③脑脊液生化中葡萄糖定量2.5mmol/L,脑脊液蛋白总量0.45g/L;
④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
其中脑脊液培养阳性结果,即可诊断颅内感染,培养阴性则需同时满足前3条中的2条。
研究方法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基本情况
258例纳入本次研究,25例患者术后诊断为颅内感染,开颅手术的颅内感染率为9.69%。
男性133例,女性125例,平均年龄55岁,最小年龄14岁,最大93岁。病例组平均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病例组术前住院天数(平均5.6天)高于对照组(平均3.3天),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
2.植入物
医用胶水、硬脑膜补片、颅骨二维连接片、数字纱布等11种植入物在2组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围手术期抗生素、术中抗生素
病例组5例( 20% )在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对照组8例( 3.4% )未使用,卡方检验结果P=0.0018。113( 43.8% )台手术超过3小时,11(4.26%)台术中失血量>1500ml但术中均未追加抗菌药物。
研究结果
4.引流、失血量等
病例组术中庆大霉素冲洗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74)。两组在引流、ASA评分、失血量和输血量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
5.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未使用抗生素、术中庆大霉素冲洗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保护因素;引流、高ASA评分、失血量和输血量升高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讨 论
1.感染率:开颅手术使脑外周组织和血脑屏障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各种致病菌易从血循环或开放性通道进入颅内而形成感染。国外颅内感染发生率为2-9%之间,国内文献报道感染率在1.4-11.1%。
2.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可有效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与之结论一致。
3.庆大霉素冲洗手术野:我院经验性使用庆大霉素冲洗手术野,尤其对手术时间长、植入物多、创伤大的患者,可以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OR(95%CI)为0.30(0.12,0.75)。
讨 论
4.植入物:有报道植入人工硬脑膜等内置物,是开颅术后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难以对抗内置物等材料表面滋生的细菌,从而不能充分发挥抗菌作用,导致颅内感染难以控制。本文暂未发现植入物与颅内感染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证实。
5.引流:随着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的延长,颅内感染发生率逐渐增高。留置引流管使颅内外沟通,且留置时间越长,细菌逆行性感染的机会越大。脑脊液对细菌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