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五年工作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99年10月—2004年10月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五年工作报告
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会长
各位代表:
我受第二届理事会的委托,作《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五年工作报告》。请会员代表们审议。
自1999年10月协会换届改选以来,至今已有五年了。这是新世纪开端的五个年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也是我们医药行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五年。这五年同时又是各级政府加快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五年。协会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在有关主管部门关怀、指导和扶持下,在广大会员企业的热情参与、配合和支持下,认真贯彻市政府和市人大有关发展行业协会的管理办法和规定,积极开展协会的改革与调整工作,努力拓展协会的功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行业自律,热心为会员企业和全行业的发展服务,逐步、扎实地建立了一套协会文化体系,使协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来,本届协会连续被市商业联合会、市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先进行业协会。协会工作人员中有11人次获得市级商业服务工作优秀组织者、先进协会工作者或优秀协会工作者称号。连续五年获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先进集体、获2003年市统计局国内商业企业年报统计工作二等奖。由于协会的组织与推动以及全行业的共同努力,2003年我协会被评为“全国商业服务业抗击非典先进单位”。我们医药商业行业荣获上海市商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市商业系统文明行业”称号。邹祥英会长荣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协会的工作也得到广大会员的认可和拥戴,许多会员都亲切地把协会称作“企业之家”。协会五年来的工作,我分四个部分向代表们汇报。
第一部分 四 大 变 化
五年来,协会面貌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成员扩大,结构变化。
1999年10月协会的会员共422家。目前已发展到1104家,五年增长了1.62倍。全行业销售额由1999年度133.5亿元,增至2003年度220.84亿元,四年增长65.4%。其中对居民零售增长84.7%,对医院批发增长58.5%。以前会员基本上是比较单一的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现在既有原来的国有医药商业企业,又有其他经济类型、或由各种投资主体加盟医药行业的新企业;既有传统业态的批零企业,又有新型业态企业;既有大型企业,又有众多中小企业;既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又有由其他省市来沪发展的企业。协会各成员,不论企业大小、产权归属、原在地区、隶属关系、入会迟早,一律平等地相处在一个大家庭里。
二、服务集中,宗旨变化。
过去我们一直把“双向服务”奉为不可动摇的办会宗旨,而且把为政府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直至2000年协会工作小结中还是赫然写着“根据协会‘双向服务’的宗旨”。随着改革形势的迅猛发展,目前已由过去的“双向”甚至“多向服务”(为政府、为行业、为社会)转变成着重为会员企业服务。这个转变过程是使行业协会由政府附属物转变成行业代表的过程,也是使我们办会观念逐步转变的过程。
三、功能拓展,职能变化。
过去协会主要体现“上通下达”的桥梁功能,由于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协会连这一功能也难以发挥。现在不仅市人大的法规和市政府文件中明确规定,而且实践中协会正在逐步承担起代表、服务、维权、协调、自律等各项职能。近几年,我们协会尤其在履行服务、自律和维权这几项职能上,集中精力与时间,做了大量工作。
四、外形内在,素质变化。
五年来,协会无论对外形象或内在素质都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协会的办事机构与组织制度健全,部门分工明确。人人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既积极主动,又团结协作。办公条件大为改善,每个工作人员均配有电脑。开会、培训有多媒体放送,信息传递采用现代通讯方式。协会网站即将开通。
第二部分 八 项 工 作
五年来,协会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项:
一、努力办好职工培训,提高行业业务素质。
这是我们协会一项基本功能,也是花费时间与精力最大的一项为会员服务的工作。这项工作我们是从两个方面开展的。
第一、协会通过多种途径、借助各种资源、争取多方配合,为满足会员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多种需要,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及为会员解决专业人才的困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五年来,在上海医药股份培训中心的全力支持下,为会员企业培训各级医药商品购销员(含营业员、保管员)共2939人。另外,还为崇明、奉贤、金山等远郊医药公司“送教上门”培训了470人。
二是,2001年以来,因会员企业GSP认证需要,受市药监局的委托,我协会开办了GSP认证岗位培训班。三年来共开办89个班,行业内不同岗位的11579名职工通过培训、考试,获得了《合格证书》。我们受部分区药监分局委托,对只经营乙类非处方药单位的855人,进行了从业人员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合格证书》。
三是,与中药、质量等兄弟协会一起对本市医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