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删减版.doc

发布:2017-02-05约4.5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一、湿地生态恢复的概念 ??湿地生态恢复指在退化或丧失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或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湿地生态恢复中,应明确以下概念 (1)湿地恢复:把受损湿地或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改变的湿地恢复到干扰前的状况。 (2)湿地改进:指将生态系统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增加了人类所期望的某些特点。 ?? 高强度的影响和管理,包括改变湿地的物理性质,比如将一个本没有明水面的湿地中修建一个池塘作为水禽的栖息地。 ?? 管理活动不改变湿地的土壤和水文情势,比如安装水禽的鸟巢,控制外来种的传播,维持环湿地的绿带等。 (3)湿地建造:通过人工措施把非湿地区域转变为湿地。 (4)湿地改建: 是将恢复与改进(重建)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使不良状态得到改造。 改建结果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征,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的状态。 二、起源与发展 ? 近年来,国际上形成了湿地恢复研究的两大中心: 一是欧洲(含加拿大北部),主要以贫营养沼泽的恢复为主。一是北美(含加拿大南部),主要以富营养沼泽为主。 三、湿地退化的原因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2.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滥渔滥捕) 3.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洞庭湖湖区大面积干涸,湖心全见底 ) 4. 湿地污染加剧(赤潮现象) 5. 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6. 海岸侵蚀不断扩展(海浪、潮流、飓风、植被破坏、开采矿物和砂石) 四、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4.1 恢复生态学 ? 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 4.2 生态学 4.2.1 限制因子理论 ?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直 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 生态恢复要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群,但在进行生态恢复时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找准切入点,才能进行恢复工作。 4.2.2生态适宜性原理 ? 根据生态适宜性原理,在生态恢复设计时要先调查恢复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土壤性状、光照特性、温度等,根据生态环境因子来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使得生物种类与环境生态条件相适宜。让最适应的植物或动物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中 4.2.3 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湿地恢复过程中,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使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避免种群之间的直接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 ? 4.2.4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在湿地的生态恢复中,可通过控制湿地水文特性引导和加速演替的发生。 4.2.5 生物多样性原理 ? 湿地生态恢复中应最大限度地采取技术措施,通过引进新的物种、配置好初始种类组成、种植先锋植物、进行肥水管理等,加快恢复与地带性生态系统相似的生态系统。同时利用就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具有高生产力的种类出现的机会增加; ??营养的相互关系更加多样化,能量流动可选择的途径多,各营养水平间的能量流动趋于稳定; ??被干扰后对来自系统外种类入侵的抵抗能力增强; ??某一个种所有个体间的距离增加,植物病体的扩散 降低; ??各个种类充分占据已分化的生态位,从而系统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有所提高。 4.3 其他理论 ??自我设计和人为设计理论 ??入侵理论 ??洪水脉冲理论 ??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理论 4.3.1 自我设计和人为设计理论 ? 湿地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湿地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内在结构并会最终改变 其组分。 ? 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重建,可以加快湿地的恢复或重建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植物的生活史(种子的传播、生长、定居过程)是重要因子。通过强化物种的生活史来加快湿地的恢复。强化的措施主要指采用人工播种、种植幼苗、种植成树等。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 ? 自我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只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 ? 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可能是多种结果。这两种理论均未考虑人类干扰在整个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3.2入侵理论 ? 该理论认为,植物入侵的适宜生境由扩散障碍和选择性决定,当移开一个非选择性的障碍时,就产生了一个适宜生境。例如,在湿地中移走某一 种植物,就为另种植物入侵提供了一个临时适宜生境。入侵窗理论能够解释各种入侵方式,在恢复湿地时可人为加以利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