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基础病机.ppt
第十二章 病 机 [目的要求] 1、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邪正胜负与虚实病机的关系。 3、掌握阴阳盛衰与寒热病机的关系。 4、了解精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5、了解脏腑经络失常的基本病机。 6、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 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7、了解疾病转归和疾病复发。 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一、疾病的本质 ——人体形气神的异常。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1、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2、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一)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2017-02-19 约3.65千字 29页 立即下载
-
最新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四章病因病机.docx
PAGE
1-
最新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概述
病因,作为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发生的根源。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进而引发疾病的各种因素。病因的分类繁多,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其他病因。外感病因,如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自然因素通过侵袭人体,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内伤病因,则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房劳过度等,这些因素多由人体内部调节失衡所致。此外,还有寄生虫、外伤、中毒等病因,它们均能导致人体发生病理变化。
在中医理论中,病因的识别与辨证是诊断疾病的关键。通过对病因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病因的不同,
2025-02-04 约2.39千字 5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病因病机.ppt
第六章 病因病机 基本要求 1. 掌握正邪的概念,发病的原因。 2. 熟悉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 3. 了解七情的致病特点 第一节 病 因 概述 (一)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探求病因方法: 1.询问发病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 2.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 分析,推求病因,是中医探求疾病的主要方法。 (三)病因种类 1.外因:六淫 2.内因:七情 3.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虫兽所伤 第一节 病 因 名词: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
2017-06-04 约7.04千字 33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病机解析.pptx
中医学基础病机解析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邪正盛衰病机01阴阳失调病机03气血失常病机04津液代谢病机05脏腑功能病机06病势传变规律
阴阳失调病机01
阴阳偏胜的概念与表现阴阳偏胜概念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两种情况。01阴偏胜表现阴偏胜时,人体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畏寒、小便清长、腹痛等虚寒症状。02阳偏胜表现阳偏胜时,人体表现为面色红赤、发热、口渴、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实热症状。03
阴阳偏衰的临床特征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消长中某一方不足,导致另一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概念阴偏衰时,人体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如低热、盗汗、
2025-06-05 约2.72千字 27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病机理论解析.pptx
中医学基础病机理论解析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邪正盛衰病机01阴阳失调病机03气血失常病机04津液代谢失常05脏腑功能失调06病机转化规律
阴阳失调病机01
阴阳偏盛病机特点01阳偏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02阴偏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寒邪内盛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阴寒内盛而阳气未虚的实寒证。
阴阳偏衰病理表现阳虚则寒,指机体阳气虚损,失于温煦,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阳偏衰阴虚则热,指机体阴气不足,失于滋润,以虚热现象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阴
2025-06-06 约2.63千字 27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介绍.pptx
中医学基础知识介绍本演示文稿旨在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将探索其核心理念、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了解中医学的魅力与价值,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作者:
什么是中医学?起源悠久中医学起源于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体系。强调整体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关注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渊源其历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阴阳学说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平衡是健康的关键。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物。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身心一体。
阴阳学说相互对立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力量,如寒热、虚实。相互依存阴阳又
2025-03-26 约1.77千字 30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课件.pptx
中医学基础知识课件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有限公司汇报人:XX
目录01中医学概述02中医理论基础03中医诊断方法04中药学基础05针灸与推拿06中医临床实践
中医学概述章节副标题01
中医学定义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辨证施治010203
中医学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的编纂01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
2025-02-25 约3.13千字 28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一个独特且悠久的医疗体系,它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并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医学以整体观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医学概述悠久历史中医学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最早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已有5000年发展历程。哲学思想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气血等理论,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临床实践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医案总结,中医学形成了针灸、药物、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学的特征整体性中医学以人体为一个整体,认为各部分器官和功能密切相关,所有症状都需要从整体的
2025-01-15 约5.02千字 31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课件.pptx
中医学基础知识课件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有限公司汇报人:XX
目录01中医学概述02中医基础理论03中医诊断方法04中药学基础05针灸与推拿06中医临床应用
中医学概述章节副标题01
中医学定义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整体观念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等综合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辨证施治010203
中医学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的编纂01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
2025-02-27 约3.26千字 27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doc
中医学基础知识
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
2017-01-23 约3.58万字 32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多个学科。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中医学的整体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学打下坚实基础。
绪论:中医学概述理论体系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和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历史渊源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开始系统形成,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临床
2025-04-14 约1.67万字 10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介绍.docx
中医学基础知识介绍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人体健康的基础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组成。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失衡则会导致疾病。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五行学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中医根据五行学说来分析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
2025-04-12 约小于1千字 3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基础知识考试.docx
中医学基础知识考试
内容如下: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五行的概念、分类及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精气血津液
精的概念、来源、功能及分类
气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分类
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及与气的关系
津液的概念、分类、功能及与气血的关系
3.脏腑经络
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
经络的概念、分类、作用及走向
二、中医诊断方法
1.望诊
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舌象
望舌质、舌苔、舌态
2.闻诊
闻声音、闻气味
3.问诊
问病史、问症状、问生活习惯
4.切诊
切脉、切肌肤、切筋骨
三、中医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
针灸的
2025-06-09 约小于1千字 4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可引起多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及消化道传染病之发生。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每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或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症;若进食被毒物污染之食物,则可引发食物中毒;若进食被虫卵污染之饮食物,则发作寄生虫病。
第31页,讲稿共53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偏嗜:主要表现有如下几方面:①寒热偏嗜②五味偏嗜③种类偏嗜
第32页,讲稿共53页,2023年5月2日,星期三饮食偏嗜:《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乘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
2024-01-03 约8.14千字 53页 立即下载
-
中医学病机课件.ppt
中医学病机课件;概 说;病机学:
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开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提醒其规律的中医根底理论分支学科。
形成: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根底。
开展: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开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2.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根底,说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2023-08-12 约4.46千字 72页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