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学--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PPT课件.ppt.ppt

发布:2018-06-05约6.05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课件 中药学 课前说明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药学》? 二、怎样学习《中药学》? 中药为中医理、法、方、药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中药的应用是几千年来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中药。只有在学好的基础上,才能用好中药,才能研究开发好中药。 中药学的地位 (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的归宿。不可背离中医的基础理论,否则就是对一般植物药,或者说对生药学的研究。) 学习方法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联系相关课程。 2.学好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要点的关键。 含义;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使用注意。 3.学习具体药物以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应用联系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记忆。 4.药物毒性、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 中药的来源 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 动物药(鹿茸、地龙、蜈蚣) 矿物药(石膏、朱砂、赤石脂) 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冰片、人工牛黄等) 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 炼丹术 《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 郑玄注:“毒药,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 ” 《鹖冠子·世贤》:“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毒药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于行。” 补充:为什么通常称“一味中药”而不是“一种中药”? 植物药不是只有一种来源,而是有不同的品种。例如麻黄的来源:麻黄科的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性能,所以可以作为一味药物使用。 一种植物上也可以有多味药物。比如桑树,桑叶、桑树皮、还有果实都是药物。 一、中药的起源 《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埆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晋·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 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 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 天下号神农也” 源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 1.采集天然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2.以动物为师。 3.日常生产,劳动生活。 4.有意识的探索手段。 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卷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 卷3 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713种,分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 《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 《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五代十国时期的官修本草。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 、韩氏增补部分组成。 3.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药局的设立,对于成药的处方、配伍、合药制作、炮制方法、辅料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将配伍禁忌的药物进行了总结。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药剂学专著。 金元《珍珠囊》《药类法象》等丰富了药性理论如归经、升降浮沉等。 元《饮膳正要》·忽思慧 食疗专著。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物的烹调方法、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都有论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蒸馏法制酒工艺。 《本草品汇精要》 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 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部官修大型综合本草。 《救荒本草》 ——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 《炮炙大法》——缪希雍著; 《滇南本草》——兰茂著; 《本草蒙筌》——陈嘉谟著。 其他: 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作。为《纲目》的节略本,简明实用。 ③《本草求真》—黄宫绣编,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创双目法的本草编写体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